千龙网北京2月26日讯 2017年前11个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逐渐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四年,北京转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北京文创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北京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也前所未有地迎来了全新发展契机。城市里千姿百态的创意空间,产业扬弃、腾笼换鸟之间,丰硕的成果跃然而出,谱写出工业遗存转型的美好篇章。
作为首都文创园区运营品牌早起践行者——77文创,一直走在将城市核心区老旧文化资产和工业遗存改造为文创园的路上,在北京成功投资并运营了数个文创园区。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 文创「美术馆」,前身为建于1954年的北京胶印厂旧址。图为77 文创「美术馆」77剧场。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 摄
昔日老厂房 今日新地标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 文创「美术馆」,前身为建于五十年代的北京胶印厂旧址。77 文创中心城区运营总监李明介绍到:“这是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引领作用,引入核心文化资源,与北京市、东城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形成的以影视和戏剧为主题文创园区。”
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北京胶印厂始建于1954年,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原有产业陆续衰落停产,厂区也日益破败面目全非。管线老化裸露,闲置厂房被杂乱分割、零散出租,无序的加建使整个厂区拥塞填堵,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2012年,北京胶印厂将原胶印业务迁出,北京市印刷集团和北京市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北京道朴文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手”,迎来了北京胶印厂的华丽转身。
2014年,随着园区的开业亮相,北京市剧目排练中心、虎嗅网、贾樟柯(暖流工作室)、马珂工作室等一大批知名的文化企业陆续聚集在园区内,形成了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性文化园区。如今,77剧场、排练厅、书吧、咖啡厅等成为老厂房的“新主人”,这里成为演出、摄影、聚会、沙龙、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虽然这里已将老厂房改造成为前卫的文化创意园,但在一些角落里,还保留着老工厂时的印记,比如在园区一个角落里,用大玻璃罩保护着一个德国1991年生产的烫金模切机,标示着“历史感”。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 文创「美术馆」,前身为建于1954年的北京胶印厂旧址。图为77 文创「美术馆」内部建筑。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 摄
“旧”物激活 城市更“新”
“尊重特有的院落历史情感,延展丰富的工业文化厚度,唤醒、激发内在的活力,成为改造策略的切入点。”谈及77 文创「美术馆」改造想法,李明说到,多数厂房建于1970年代初期,墙体历经多次临时性的美化涂抹,已层层遮盖不见真容。通过改造时一层层打磨,小心翼翼揭去装饰性覆层,砖墙裸露出来,虽然质地不均、施工粗放,但散发出那个特殊时代的气息与记忆。
据说改造中采用了低精细度的材料、工艺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钢材采用原始形状、规格,去除没必要的加工和装饰,保证了每块材料的完整与独立性。连接构造也尽量简单直接,试图展现出力量与本质的美。钢板随着时间自然地斑驳锈蚀,使厂区的工业气质得以进一步凝聚强化。
此外,77 文创「美术馆」打造了立体街巷,楼层之间搭建出错落有序、相互联结的楼梯,形成回环式的连廊,厂区里原本无法到达、消极而各自孤立的屋面,被连廊全面唤醒,这样的设计弥补了地面空间的不足。楼顶露台的设计也是园区的一大特色,在举办活动中给人们提供好的视野,一览北京城的风貌。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美术馆和中法大学旧址全景,远处的钟鼓楼、景山万春亭、北大红楼等地标性建筑尽收眼底。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 文创「美术馆」,前身为建于1954年的北京胶印厂旧址。图为77 文创「美术馆」的楼顶露台。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 摄
走进生活 增添亮色
位于77 文创「美术馆」核心区域的77剧场,在原有厂房车间、仓库的建筑结构基础上加固,由厚重的工字钢柱列和暗红带锈的钢板构建而成,外表近似钢铁铸成的四方体,和园区内胶印厂老建筑表现出的工业气质相契合。
77剧场是个在4栋老楼中间新建的仓库式、多媒体创意剧场,可容纳300人左右,平时经常有小话剧、排练等活动。最令人叫绝的是重达3 吨可整体自动全举升开启的大门,能够在两分钟的时间里让四面封闭的剧场变身为三面环绕的开放式空间,创造出无限的舞台可能性。“77剧院的改造,也为城市废弃楼房的重新利用提供了经验和范式。”
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 文创「美术馆」,前身为建于1954年的北京胶印厂旧址。图为77 文创「美术馆」的办公区域。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 摄
自2016 年起,77 文创连续两年以77 文创「美术馆」为中心,举办77 文创生活节,涵盖音乐、舞蹈、戏曲等10 多个领域的50 余场文艺活动。“以文创点亮生活为主题,向众多文艺爱好者和生产者搭建了一个热闹的文艺交流平台,以更专业的姿态营造更为丰富的文创场景,致力于将城市更新和创意生活方式营造相结合,丰富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这四年的变化中,77文创园逐步被改造成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成为北京文化创新创意生活的重要地标。”李明表示,工业遗存蕴含的时代记忆和文化底蕴,可以为城市增添另一种“亮色”,同时,在首都“疏解功能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腾笼换鸟”盘活老厂房的存量时,也能创造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