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学课,正在分析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 岭尓-哈金 小说...
范婧蓉
摘要:《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下的农民的抗争故事。本文主要以作品的抗争主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 抗争 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59-0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生存遭遇危机的时候,不同的群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反抗。《愤怒的葡萄》就是通过普通一家人的经历来反映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底层劳苦大众的抗争。本文主要探讨了《愤怒的葡萄》的抗争主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一、《愤怒的葡萄》简介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各个州的农民面临土地被资本家收购、兼并,无地可种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约德一家决定去寻找新的谋生地。他们变卖了家中一切物品,然后坐着一辆破烂的旧车,一路向西。可是等他们到了加州之后,发现一切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美好。他们依然过着贫困饥饿的生活。在那个地方农场主以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由不停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他们的生活依然朝不保夕。当压迫已经到了农民所能忍受的极限的时候,抗争成为贫苦农民最后的选择。这部小说获得普利策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描述了在美国抗争背后的大众心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积极思考。
二、《愤怒的葡萄》抗争的主体
《愤怒的葡萄》的抗争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人公吉姆凯西的抗争。
主人公吉姆凯西本来是一个牧师,他在通往家的路上看着大批的流离失所的农民过着惨淡的生活,也看到了各种各样农民的悲惨的命运。他开始怀疑自己所一直宣扬的宗教能不能解救广大农民脱离生活的苦难,并最终从一名基督徒转变为一名抗争的积极分子。他把广大的农民、工人组织在一起,开展反抗运动,最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其次,汤姆·乔德的抗争。
汤姆·乔德在抗争中体会到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应有的目的。汤姆·乔德有个性,有善良的品德,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应该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成更伟大的事业。团结的力量让他发现只有实现群体的幸福和安全,个人的幸福和安全才能够有所依附。
再次,女性的抗争。
在西方国家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等级制度的底层。女性附属于男性好像是一个历史的法则。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生态女权主义的崛起,大量的女性代表人物开始涌现。《愤怒的葡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實是一种大地母性的特征的表现。母性所具有的神性,母性所具有的爱与担当,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背后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对土地的敬畏,人类只有敬畏土地,敬畏农耕文化,感恩土地的养育,才能给整个社会包括当时的美国带来最大的希望。
最后,母亲的抗争。
母亲是约德这个家里面最有发言权的人。她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堡垒,就把自己锻炼得很坚强,根本不把忧患放在心上。她有她的尊严,有她的纯洁娴静的美。她给别人医治精神创伤的时候,冷静,沉着,很有把握;评判是非,她的见解大公无私,像女神那样公正。她似乎知道,要是她动摇了,全家就会动摇,要是连她也绝望了,全家就会完蛋。”约德一家为了谋生存往西前行的时候,母亲代替已经失去斗志的父亲,开始作为精神支柱带领家庭通过抗争改变不公平的生活。她可以和男人们一起并肩作战。她会让自己的女儿用奶水去救一个陌生人。对整个家庭,对这个社会,母亲体现出来的是浓浓的爱。
三、作品抗争主题的表达方式
《愤怒的葡萄》作品抗争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
首先,作品通过友爱的方式来进行抗争主题的表达。
当农民处于最贫穷困苦的状态的时候,他们用最团结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和命运。因为同在一条船上,他们的生死与共让整个抗争更富有力量。在面对共同的命运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把所有人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这种力量所带来的影响力,甚至是破坏力都是非常惊人的。友爱让更多的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或许,他们每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小流可以汇成江河,小水滴可以变成汹涌澎湃的大海。
其次,心理的变化。
《愤怒的葡萄》抗争主题的表达是通过主人公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变化来实现的。例如,牧师从原来一个信仰上帝的宗教工作者变成了带领广大工人、农民开展反抗运动,维护他们正当权利的激进主义者。这充分彰显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内心所秉承的信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让整个抗争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最后,通过希望的方式抗争。
在作者的眼中,人之所以难以在生活中发现幸福,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希望。可是无论在小说中描写得如何悲观,作者总是给人以最大的希望。他相信只要通过个体积极的努力,人们一定可以战胜眼前的困难,实现最后的理想。在所有的抗争背后,最后支撑的主要力量是希望,希望让一个人在最为绝望的时候能够在内心深处依然充满无限的阳光。这阳光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让作品的主人公可以不畏惧千里迢迢,也不畏惧生死。
四、《愤怒的葡萄》的抗争对象
首先,关于生态环境的抗争。
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不仅讲述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人性危机,也讲述了大量农民大迁徙之后西部的荒漠化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土地被资本家兼并,大量的土地被荒芜或被抛弃。农作物颗粒无收,整个大风暴席卷了大半个美国。这部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思——当人们虐待大自然的时候,大自然也会抗争。同理,当人们在生存之际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的时候,人们也会站起来反抗以捍卫自己的生存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抗争。endprint
其次,关于自由的抗争。
当约德一家人,经过艰难的跋涉来到加州之后,他们希望拥有一份能带来幸福感的、稳定的工作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可是,当资本家的剥削越来越残酷的时候,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失去了独立的思想,甚至失去了自我和自尊。所以,他们最后团结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少数人手里集中了财产,就会给人夺去;多数人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就会用武力夺取他们需要的东西。”还有个小小的事实,镇压的结果是突然加强了被镇压者的力量,使他们团结起来。美国号称一个自由与民主的国家,可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人的自由也开始变成一种奢侈品。
最后,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
在美国的宗教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有原罪,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在行为和语言上不断忏悔来赎罪。可是有的人却以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自居,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和统治权,他们可以随意地压榨劳动者的劳动力,从中间获取更大的利润。劳动者只能忍气吞声,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这充分反映了命运的不公平。难道真的有所谓的宿命吗?难道真的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作者通过农民的运动来表达一个颠扑不破的主题——没有改变不了的命运。一旦农民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值,他们会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应对。抗争为命运的出口打开了新的方向。总之,无论是对自由的抗争,还是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抗争,这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抗争主题。
五、《愤怒的葡萄》抗争主题的时代启示
作者通过对抗争主题的表达,展示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农民在压迫之下开展的抗争运动。这部作品对于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和人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土地、重视农民。
农民和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文明,也就谈不上工业文明、现代文明。“人包含着这一切,而他的价值却远过于这一切;土地的价值也远过于他本身的化学成分。人比他的化学成分更有价值,他在土地上走着,调转犁头,让开石块,按下犁把,滑过泥土里冒出来的石头,他跪在地上吃午饭;本身的价值超过体内的化学成分的人,也知道土地的价值也超过他的化学成分。然而在土地上开动着没有生命的拖拉机的人,却只懂得化学,并不理解土地,也不爱好土地;他对于土地、对于他自己,都是藐视的。只要波状铁门一关,他就回家去,而他的家呢,也与土地不相干。”所以,无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何发达,重视农业文明、重视农业文化是所有社会发展的根本。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正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仅农民难以存活,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会受到严重的动摇,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和谐。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坚持把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来抓的原因。
其次,关注制度的公平性。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说,在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的時候,不怕分的资源稀少,担心的是分配的方式不公平。有的人拿得多,有人拿得少。因此,无论在何种制度下进行分配,公平公正的分配应该是分配的主要原则。由于所谓的资本家通过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来获得大量的利润,这就激化了这些矛盾。因此不断改革分配方式,将分配的方式不断朝向公平化、合理化的方式发展,是今后缓解这些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方向与动力。
再次,注重人性的培养。
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类之所以依然屹立不倒,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人性可以让更多贫困的人,在温暖的爱的面前手拉手一起向前走。人性可以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公平和爱心去收获应该有的正义与良知。就是因为有了人性,整个社会才充满了更多的温暖与力量。今天的社会更需要人性的情怀,更需要人性的关爱。
最后,坚持理想。
每个为理想坚持付出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很多坚持自己理想的个体。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可是他们有一个执著的信念,那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会改写。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可能由于机会和机遇的问题,有的人的命运已经改变,有的人的命运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但是只要坚持不断行走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迟早有一天自己的命运会改写。这是所有人最终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法则。所以作者以《愤怒的葡萄》传递一个最为颠扑不破的道理,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在任何时候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曾经坚守的信念和理想。一旦轻易放弃,迎接自己的恐怕只是恶性循环。
总之,通过《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作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在作品里,描述了农民的颠沛流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农民对资本家的抗争。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载,但是这部小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六、结语
《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反抗阶级压迫的小说,更是一部倡导人性的小说。作者用“愤怒的葡萄”来表达普通民众在压迫与剥削下所进行的顽强的抗争。“葡萄”象征着耶稣的子民,普通的比喻使得整个作品所表达的抗争主题有着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核。本文主要分析了《愤怒的葡萄》的抗争主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该作品主题研究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鞠清华.原型批评视阈中的《愤怒的葡萄》[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文兆.对《愤怒的葡萄》的权力话语读解[D].河南科技大学,2011.
[3]田俊武著,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诗学追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谢江南.尘暴与《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价值观[J].外国文学,2008(4).
[5]李丽平.风雨中的前行者——解析《愤怒的葡萄》中约得的母亲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
[6]王晓辉.《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元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7]冯晓英,王玉明.颠覆他性 回归本真——《愤怒的葡萄》中的女性策略和土地伦理[J].外语研究,2011(2).
[8]王晓宇.为什么愤怒的是葡萄——《愤怒的葡萄》题名象征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9]叶兴.《愤怒的葡萄》的出行主题解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0]时锦瑞.再出埃及——《愤怒的葡萄》的圣经原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