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探讨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9年07月20日 00:36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pdf

马驰

[摘 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困境,提出对应的转移思路。城镇化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土地制度是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主要困境。在文末提出了引入PPP模式和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促进农村和乡镇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077-01

城镇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此有广泛的讨论。我国宏观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各行各业的发展均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时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发展教育和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提出通过引入PPP模式和资本市场的资源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新思路。

一、我国城镇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城镇化和剩余劳动力都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我国农村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当前政府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面临的难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启了近27年的城鎮化的进程,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源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导致城镇人口的比例长期在12%左右,众多的农村人口,长期依靠土地生存,而人多地少的情况就造成了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速度提高较快。但相比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镇化水平太低、发展速度相比发达国家较慢,并且城镇化的质量较差,还远远没有实现城镇化。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产生。首先,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其次,我国人均耕地在逐年减少。一方面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占有耕地,使土地资源锐减;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小。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尤其表现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高度工业化与低度城镇化并存的产业障碍,更为严重的障碍是考虑到中国目前基本的国情,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人口基数太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并且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比仍然很高,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所以,必须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每年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长迅猛。综合土地承载能力,工业化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考虑,我国一半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城镇化是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发展较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张,很多新兴城镇、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加速。但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闲置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活不得不向城市转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所以,推进城镇化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密切相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现行的土地制度导致土地都是分块经营,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的管理,经营效率得不到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必须想法设法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

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完善的制度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保障。通过改革,调整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才能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满足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第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工作技能比较单一,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表现明显。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政府专门机构要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材施教,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多元化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在培训过程中,明确市场定位,有计划、多层次、有目的、多渠道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课程。第三,加快城市发展,增强吸收功能。推动城镇化,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城市发展机制。发挥城市的聚合效应,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结语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遗留,并且在转移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动PPP模式的落地,各级政府可以把PPP模式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切入点。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引进优质的项目,利用农村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建立诸如农村产业示范园,农村旅游,度假村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基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2484

参考文献

[1] 杨中侠.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观点综述[J].小城镇建设,2003(8):11-14.

[2] 孟昭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探索与求是,2003(Z1):43-44.

[3] 郝辉,刘日星,马靖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12(8):28-31.

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