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9年07月23日 05:54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pdf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的水电站工程。水电站的建设运行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环境;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109-01

虽然,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水电的开发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正确处理开发水电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水电开发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实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确保我国水电事业绿色、健康发展。

1.水电站建设及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直接破坏

水电站的兴建,会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占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树木、植被以及其他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直接的后果就是会造成动植物的数量减少,还有可能对其他重要的物种有所危及.造成生态系统不平衡的问题出现。而这些问题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水电站的建设对于土地的占用以及其他影响,造成了动植物的栖息地以及生存环境的损坏。

1.2 对河流生态及水生物影响

早期建成的引水式电站,没有下泄生态流量,使其部分河段形成断流,跨流域调水的还引来各种水事纠纷。致使水流减少,纳污能力降低,水污染严重。水电站大坝的修建更是对河中流水的人为干预,这些情况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尤其对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造成严重影响,从繁衍后代来看,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大坝在水电站对于鱼类最为主要的影响是库区流水生物环境遭到破坏,鱼类的诱饵料变化。另外水生物的诱饵料变化导致了水文、水温以及水质等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受到保护或者产生漂流性卵的鱼类逐渐在库区段消失;大部分流动性产卵鱼类在库区数量减少,甚至极可能因为群种数量太小而引起遗传多样性。静水生活的鱼类在库区数量增加,并且会逐渐发育成为优势鱼种。高坝溢流泄洪时,由于高速水流引起水中氮氧化合物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

1.3 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水库淹没和工程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使耕地永久或临时丧失耕种功能。部分电站建设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灌溉系统,对以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耕地的占用涉及生产移民安置及耕地补偿等。

1.4 对自然生态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将淹没部分植被,景观类别将由天然河流、峡谷向人工湖转变,湍急的河水变为平静的缓流。库区内若涉及到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也将被淹没或搬迁。

1.5 震动噪声问题

震动主要是机组启动和调试期间产生的,部分震动是由于施工需要采取的爆破方式产生的,另外在泄洪期间,也会产生局部震动。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和机组运行产生的。

2.对水电站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对策措施

2.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更加符合实际且合理的修建计划,即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工艺流程,比如夜间施工容易影响周边群众生活,雨季施工容易造成垮塌等,要尽量减少重复施工。从目前全国水电站的修建情况来看,施工组织设计远远跟不上实际项目的建设变化,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设计所起到的政府宏观指导与调控作用将会失去原有的效应。鉴于此,在对水电站进行修建之前.对修建计划进行制定并保证其科学合理十分重要。同时,还需要做好兼顾政府调控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

2.2 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就是在工程所在流域进行坡改梯、土地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非工程措施就是利用自然方式对已然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修复,来达到恢复原貌的目的。

1)要降低水电站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施工中各项环保措施不到位的工程进行改进,通过此法来降低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2)利用自然手段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主要采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化措施降低水土流失,利用植被稳定水土是最佳修复方式。

2.3 加强鱼类保护措施。一是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鱼类的影响。修建水电站过程中所有的工程剩余用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都要经过处理方可允许流入所在水域河流中,达标后才可以排放。否则,污水必将对水电站所在水域的水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当地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二是修建过鱼建筑物。为了更好地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维持当地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设置过鱼建筑物来保护鱼类的多样性。例如,在兴建水电站时要对回游性鱼类的产卵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过鱼建筑物的具體设计进行考虑。三是严禁滥建公路作为配套措施。随着水电站的修建,会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和发展,同时又将增加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特别是人们对鱼类的需求也会增加。需要对水电站所在水域的鱼类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如禁止一切毁灭性的捕鱼法如炸鱼、电鱼、毒鱼和拖网进行捕鱼活动。

2.4 科学合理选址。大坝坝址位置选择应避免可能造成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对重要的古迹要进行防护、迁移、仿制并进行录像保存。

2.5 减小震动和噪声。要从设计源头控制,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及设计原理,降低安装误差。各机组间尽量设置伸缩缝与沉降缝,避免产生共振;机座与地面尽量采用弹性软垫,不宜钢性固定;能采用低压风机的不用高压风机;能采用螺杆压缩机的不用活塞压缩机;能用挑能消能的不用底坎消能。

2.6 建立小水电退出机制。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积极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对绿色小水电进行科学评价,开展水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建立小水电退出和生态环保补偿机制。根据装机容量、建设年限、发电量、使用寿命及对水生态的影响等情况,制定小水电站报废办法、拆除办法,加强后期管理、后期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完善小水电退出机制。不搞“一刀切”,区别对待,对需退出小水电进行评估,并依评估结果政府向业主发放一定的补偿。鼓励安全隐患大、效益低、水生态影响大的小水电站率先退出。鼓励小水电站逐步改造成绿色电站。

3.总结

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在水电站运行中十分注意水电站工程与其它各环境的协调和平衡问题,使它们成为一个更为和谐的水资源系统。充分重视对河流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探索最佳的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对策,探索建立小水电退出机制,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论大坝与生态.[J].水力发电,2004.4(4):1-14.

[2] 王世夏,林益才,沈长松等.水工建筑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 相震,王连军,吴向培.苏只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06,07.

作者简介

胡兴荣,男,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旺苍县水务局干部,长期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

水电站 生态环境 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