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真的掉队了吗?数据分析不是灵丹妙药,紧盯仪表盘是没用的!
   来源:深夜瞎捉摸     2019年07月25日 02:10

上个月,肉饼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然而这并没有挽回百度在大众心中掉队的形象。早有先兆

去年8月百度外卖卖身给饿了么,宣告这一领域的败北。百度作为技术公司,特别看重数据与数据分析,结果就是一再的数据验证再验证,必须等到有人彻底证明这条赛道能够成功,才缓慢出手。彼时,美团和饿了么早已占尽先机成为第一和第二。类似的还有收购91无线,都是后知后觉,慢半拍。从谁那挣钱决定性格的不同

腾讯是一旦看准模仿目标就倾尽全力给足资源的俯冲下去,在猎物还没跑起来之前彻底扼杀在摇篮里。而百度则是慢悠悠闲逛,毕竟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处于无敌状态,无敌是非常寂寞的。再加上堪比美工画出来的各种PPT,给厂长大大忽悠瘸了。肉饼的性格就是典型的技术男,老实,腼腆,性格直,情商不高,平时喝喝红酒,养养花,也过的乐逍遥,很容易满足。如果不是夫人的闯劲推了厂长一把,恐怕百度压根就不会出生。

这样比其实对肉饼有些不公平,因为腾讯是直接从C端挣钱的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而百度则是从企业客户那里赚钱,毕竟中间隔了一层,不直接2 C,所以反射弧要长一些。数据分析从来不是灵丹妙药

互联网观光大巴

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运作模型,可能有朋友会问,数据呢?数据其实就在运营老司机方向盘下面的仪表盘上。数据只能告诉你现在的状态,但是并不能告诉你要去哪里,怎么去的问题。那该问谁呢,当然是用户了。用户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百度统计里的一个个数字,也不是抽象的用户画像。离用户越远就越容易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当年的360本来是要做社区的,就是因为有用户反映电脑慢,老中病毒,有个哥们就自己做了个简单的优化和杀毒工具,这么一个在当年不起眼的小功能,却是现在支撑360的核心。不是让你真的去问,一说去问用户,有些人就本能的反应来出个问卷让用户回答吧,一次两次还好,天天调查,是你你不烦吗。那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研究用户,他们平时都去哪里出没,每天都在做什么,脑子里到底在想啥,虽然我们不能直接钻道用户的脑子里,但是在他们出没的论坛,微博,Q空间,社交APP里都能找到。只有理解了用户的心里,才能知道该往哪开车,一边开,一边看看仪表盘,让他们安全而又舒适的到达目的地。这点很巧,张小龙也是这么想的,这是他的内部分享节选:

多感知一些趋势

能够到腾讯的人,我相信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都很强。但很多时候逻辑、推理不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调查一些用户或者感知一些趋势。

这个趋势怎么感知?使他感受趋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用户只能够对过去的事情产生认知,未来的东西才是趋势,你怎么知道下一阶段会流行什么样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怎么了解这个趋势是什么?有很多方法,很多人分析数据,很多人通过别的方法。分析数据当然很重要,但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错,以至于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最后,你还振振有词说我是从数据里面分析出来的,这样更加可怕一些。

感知趋势是来自于我们的各种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种渠道。我自己的个人喜好,我会看一些论坛或者微博这样的东西,去看这些离我很远的用户,他们在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场景里面用我们的产品。

用户是很懒惰的,我们要针对这些懒惰的人来做设计。

因为懒人他不喜欢去学习,也不想多花一分钟先去了解一下。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你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弹出来的提示来告诉用户该怎么做,那你就失败了,因为用户连一个提示都不愿意去看。还有多少企业已经掉到坑里或者正要掉进去

之前听朋友面试经历,再加上自己的面试经历,会发现技术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就懂不懂提数据思维,三句话不离数据。这其实是非常危险也非常可怕的。其实这种思维是正常理性人的反应,有成功案例背书,风险总是要小很多。但是创业公司不就是试错吗,不犯错怎么成长?这说明很多企业的格局还是太小,试错带来哪怕一丁点损失都感觉天都塌了,真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吗?结果就是员工个个噤若寒蝉,做事怕犯错,不做事没业绩,企业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下成为一具僵尸。每个老板都希望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的充分发挥员工活力,120%的自由发挥,为我挣钱。但前提是要有一定自由,自由源自对失败的容忍度,说白了就是老板的格局,格局太小,很快就会碰到成长的天花板。希望更多的公司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2 C的企业。最后推荐一本书叫《team of teams》讲述的是僵化的美军特种部队,如何通过改组来抓到游击队网络张结构的恐怖分子的。

但不要忘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户 数据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