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农村越来越淡,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一种精神和亲情的丢失?
   来源:达叔科技     2019年07月31日 21:11

春节作为中国最具号召力与连接力的一个节日,它时至今日仍然创造着每年一度的人类迁徙神话,然而作为一个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却正在逐渐失去它那本应该有的味道,我们将其称之为“年味”。而最近这几年对于“年味”的谈论越发的频繁,这除了体现出人们对于原先节日氛围的一种追思,也体现着对现在过年感觉的一种不满。在人们抱怨着现在过年没有“年味”、没有意思之余,却很少有人总结为什么现在的年过程了如此模样,仅仅是简单的一句“生活好了,过年能吃的,平时也能吃”这一句话将其敷衍了事,在我看来,这就有些太简单了。

在我看来,现在年味的缺失是一种中华文明精髓的丢失与亲情的本末倒置而导致的,而之所以会这样,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看看现在发达国家的现状,我想某些人应该就恍然大悟了。

从农村看年味

记得小时候过年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哪家瓜子多、哪家的糖好吃、哪家有爆竹放都是小伙伴们过年时分享的“秘籍”,小朋友们兜里揣着摔炮、擦炮、钻天猴等各种东西,出去到田间地头想尽各种花样去放。一到过年,各种爆竹都是小朋友们的宝贝,如果能有人肯将自己的擦炮分给你半盒,那是关系很铁的一种表现了。特别是到了十五要放烟花时,小伙伴们会提前打听各家的烟花采买情况,将采买烟花最多的几家记录下来,然后当天晚上转着去看,有时还能有幸获得燃放大个烟花的机会,那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而现在,早就没有了这种热闹的感觉,原因是农民进城打工的逐渐普及所导致的亲情淡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大家庭的分解,共同导致了农村年味的逐渐流失。

就目前而言,农村的亲情关系基本上是依托着的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持着。在老一辈的世界中,这种关系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经被现实割裂了。因此,这其中隐藏的最悲哀的事情是,如果老一辈不在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每次回家,看到老一辈人看到我们这辈逐渐成长的欣喜眼神,紧握着我们的双手,那依依不舍的叮嘱与肚子里一大堆却又吐不出来的话,我就感到非常难受。眼看着身边一个个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心里很清楚,间的这一面也就是就是最后一面了,等下次回家过年时,将少一双欣喜的眼神,将少一双紧握着我的双手。老人们的离世被现实社会的冰冷现实降温,仿佛这一切与我们无关,仿佛那欣喜的眼神与紧握着我们的双手仅在梦里出现过,不曾存在在现实中一样,我们就这样平淡的迎接着一位位长辈的离世,麻木的任由新一辈的联系因此而断裂。

这种名义上的亲情正在逐渐蚕食着老一辈们用血肉与筋骨建立起的,连着血液与心跳的亲情,在老一辈那朴实无华的情亲面前,新一辈那充满利益与世俗的亲情简直不值一提。那么,在过年这个由家庭与亲情构建起来的节日里,我们如果没有亲情的话,所谓的“年味”又从何而来呢?

从拜年看年味

直到现在还记得,过了三十之后,大年初一堂兄堂弟们就开始聚在一起走家挨户的拜年,大人们也就开始扎堆打扑克、打麻将,老年人这这一天都会坐在自己家的炕头上等待着晚辈前来拜年,并交流一年的经历与趣闻,还有家中一年间的变化。小孩子们则是这家、那家的乱窜,窜到哪家赶到饭点也就直接吃了,在哪家玩的晚了也就直接睡了,最起码在小孩子的心中,过年时是不分你家、我家这个概念的。

而现在,拜年则变成了一种“习俗”,大家去拜年仅仅是因为年俗上规定这一天要拜年而已,现在的拜年已经变成了长辈们下达的任务,已经变成了过场。面对着一年未见的长辈,面对着长辈那欣喜的眼神与紧握的双手,仅仅是照个面说声“过年好”,不需三五分钟也就在长辈们那失落与不舍的眼神中离开了,而下一次见面,则是明年的事了。我们现在这一辈每年与某些长辈共处的时间,甚至比不上某天上班途中在公交地铁上与某一个陌生人共处的时间长,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是否真的是正常的?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又在追求什么呢?

总共近十几家的亲戚,用不了半个小时拜年也就完事了,然后小辈们长嘘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任务,也就一哄而散,该去哪玩就去哪玩了。

其实,最讽刺的莫过于当表兄弟们一年未见而聚在一起时,由于没有什么话题,于是开始讨论现在过年没有年味的问题,大家都把没有年味归结于生活条件好了,饺子天天可以吃了、新衣服天天有了,殊不知,正是由于此时此刻这没有营养的话题才是年味的最大凶手。

年味去哪儿了

一直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坐火车的情景,记得那时的火车还是只有四位编号的绿皮车,人们一上车后就往车厢中间挤,广播中列车员善意的提示着有座乘客们可以往一起挤一挤,好让更多的人有座位,而人们也都很友好,原本坐三个人的位置往往挤上五六个人。还没等到火车开动,邻座的乘客们虽然互相都不认识,也都开始攀谈了起来,谈论着各种事情,有的人则拿出准备好的扑克大家一起玩,有的人则贡献出自己的瓜子花生,邻座的人也都不客气,一边嗑瓜子、一边玩扑克,一路有说有笑,过不了多久也就到站了,有时甚至还感觉意犹未尽有些不舍。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只有四位编号的绿皮车早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好的快车、动车、高铁,速度越来越快,当然价格也越来越高。这种明显的票价的区分硬生生将出行的人们在分割在不同的列车里,同样的距离,高铁的票价可以达到普通硬座的四倍,这是一般农民工兄弟们所不能接受的。

相信做过动车的朋友都清楚,动车里的人们不是看着各种电子设备、用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要不就是低头沉思或倒头大睡,整个车厢里除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外剩下的也就只有熟睡人们的呼噜声了,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那种亲切的交流。

记得去年坐火车时回北京只买到了普通火车坐票,车厢里有人用手机公放着劲爆音乐,丝毫不怕影响到别人;有的人仍然是拿出准备好的扑克与小食品与邻座的乘客分享;有的人怕抢不到座提前准备了小折叠凳,因为自己有座了,便毫不顾忌的借给了身边没有座的陌生人。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在北京大兴做服装的大哥,在路上与这个大哥谈的很好,他家小姑娘古灵精怪的很讨人喜欢,还帮着他抱着他家小姑娘睡觉,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深度信任在其他时候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我想这种对比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年前考察基层人民生活时感叹“还是小县城年味足呀”,我想这是习主席的一句无心的感慨,而其背后却映射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层次越高,那种人约人之间的信任感与纯粹的沟通欲望就会越低。而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年味不足的最根本原因,由这个大环境所折射出来的其他问题正在逐日蚕食着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粹。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出生、结婚、去世。

在原先,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大家族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往往一对新人结婚之后,七大姑八大姨的不消几个月就开始向婆婆打听是不是“有喜”(怀孕的隐喻)了。有喜的媳妇儿在原先都被成为“重身板儿”的人,周围的邻居亲戚都会格外注意加以照顾。新生命诞生之后,讲究也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踩生”的习俗,意思就是第一个不知道有小孩降生的人无意过来串门,按照老辈的说法就是孩子以后各方面会跟这个人比较像。

在原先,哪家生了孩子,特别是男孩,那可是一件大事,各方亲戚要探讨好几天,甚至会招惹没能生儿子的媳妇的嫉妒。但是反观现在,有时候亲戚的孩子下生后都一两岁了,还不知道叫什么的也是大有人在,由此可见一斑了。

而现在的结婚也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在原先,一般一对新人从从相亲、订婚到结婚,往往要经历两三年的时间,男女双方以及两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而反观现在,由于外出务工等压力,过年时刚相亲,年还没过完就要定亲,不消半年光景,有的甚至奉子成婚了。可以想象,在现今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将隐藏着多少隐患。

从出生、结婚到去世,我们看到的事当今社会对于亲情、爱情与孝道的逐渐冷漠,我们何止的没有“年味”,当今的中国社会其实各种“味”都在逐渐流失,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人情味”。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以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外,我们作为一个当代人,对于自己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本质还是缺乏反思。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当代人,应该在内心深处保留有自己的那一份纯真,用一个更加健康的态度去活着,不自私、不攀比、不做作,不要将其他人想得太坏,一点一点的,我相信最终会找到那久违的“年味”。

也就 亲情 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