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 16 日报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项的 " 月宫一号 " 实验舱计划进展顺利,4 名志愿者目前已经在实验舱内生活超过 280 天。
昨天(15 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 " 月宫一号 " 时发现,舱内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为年夜饭忙碌起来,洗菜、和面、备馅,准备包一顿饺子。他们用舱内自己种植的食材包了一顿饺子作为年夜饭,在封闭的实验舱内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
去年中秋,志愿者们也度过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节日。他们把亲手种植的小麦磨成面粉,用亲手种植的蔬菜水果自制了马铃薯月饼和胡萝卜月饼。
" 月宫一号 " 志愿者们在实验舱内包饺子过新年 供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月宫一号 "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团队于 2013 年 10 月研制成功,并于 2014 年完成了持续 105 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由 " 人 - 动物 - 植物 - 微生物 " 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
舱内闭合度达到了 97%,循环再生了 100% 的氧气和水、55% 的食物。这为我国空间站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支撑。
" 月宫一号 " 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
据刘红教授此前介绍," 月宫一号 " 一期包括 1 个综合舱和 1 个植物舱,总面积 100 平方米,总体积 300 立方米,可满足 3 人生命保障需求。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植物舱分隔为 2 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月宫一号 " 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中,在植物舱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乘员们栽培了 5 种粮食作物、15 种蔬菜作物、1 种水果。
乘员们收获粮食、蔬菜、水果和黄粉虫,自己加工并食用。综合舱中人、动物和废物处理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经净化后送达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舱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富氧空气净化后送到综合舱供人和动物呼吸,并提供废物处理所需氧气;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净化后,一部分经系统补充微量元素后送到综合舱满足人的生活用水,其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用于植物栽培。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生命保障系统。
" 月宫一号 " 志愿者
经过升级后,如今的 " 月宫一号 " 由 1 个综合舱和 2 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 150 平方米,总体积 500 立方米,可实现 4 人所需的全部氧气和水、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 月宫 365" 实验于 2017 年 5 月 10 日开始,将于 2018 年 5 月 10 日结束。
今年 1 月 26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月宫 365" 实验举行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 7 月 9 日第一次换班以来,4 名志愿者已在 " 月宫一号 " 实验舱中连续驻留 200 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 180 天的世界纪录。
实验顺利完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打破了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