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制造”会取代“中国制造”吗?
2017年10月,越南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达到7.46%,超过了同期印度和中国的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国际上也纷纷开始讨论越南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奇迹”。
那“越南制造”能否取代“中国制造”呢?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分享这篇来自同花顺的文章。
低成本优势
如今的越南,正值人口红利黄金期,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释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2017年全年,越南GDP同比增速达6.81%;过去十年,越南GDP平均增速也在6%左右,远远高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
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越南正吸引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特别是承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耐克、三星、LG乃至英特尔都纷纷在越南设立工厂。
越南光伏总经理杨勇智,对此体会颇深。他所管理的越南光伏公司于2014年成立,如今已经拥有4.0GW光伏组件设计产能,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光伏龙头企业。
在杨勇智看来,公司将产能设在越南的成本优势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人工成本,越南劳动力平均年薪为2948美元,低于泰国的4923美元,更是远低于中国的10134美元。
二是用地成本,相比国内,越南的工业用地购置成本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还可以获得永久产权。
三是能源成本,光伏产业是耗电大户,越南当地的平均工业用电价格约合0.48元人民币/度,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工业用电价格在0.7-0.9元/度之间。
四是税负成本,外商在很多行业的项目都可以享受“两免四减半”的税收优惠,更有甚者,能享受“四免九减半”政策。
转移容易取代难
巨大的成本优势之下,越南制造将“全面取代”中国制造的说法开始甚嚣尘上。
虽然中国部分制造行业已经逐步转移到越南,但越南制造“全面取代”中国制造的说法还不太现实。
首先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备度。中国制造业目前具备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体系。例如一辆汽车的生产,需要用到数千甚至上万家供应商的支持,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全产业链的供应配套服务,但越南目前远未具备这样的基础。
如果产业链简单,将全产业链都“搬到”越南固然不算什么问题,但诸如汽车、消费电子等精密复杂的产业链,整体转移到越南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二是基础建设。越南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基础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与中国。有人直言,越南基础建设目前还是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面貌。
第三是本土企业实力较弱。越南统计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越南出口总额达1621.1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约为1105.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68.2%。
不仅如此,排除外资企业出口额后,越南本土出口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林水产品出口,真正的越南本土制造业出口可以忽略不计。
相比之下,“越南制造”的模式更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走的都是来料加工的代工模式,所谓“越南制造”中,除了工人与产地,其他越南元素少之又少,越南本土还远远没有出现类似华为、美的、格力这样强有力的制造品牌。
虽然越南短期内还无法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中国制造”确实不再一枝独秀,而是迎来更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企业一方面可以以越南制造作为借鉴,进一步优化自身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将部分中低端产业布局到更具备成本优势的越南,将外部优势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方向。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你在生活中用过哪些“越南制造”的用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