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都在被什么情绪刷着屏?
你的手机依赖癌真的还有救吗?
你会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嗨,一周一会的「开氪小报」,热气腾腾地来啦。今天,开氪君从上一周7个「开氪」专栏近30篇精彩文章中,与你分享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咪蒙式情绪刷屏不可取
前几天,咪蒙在一个公开场合畅谈自己做自媒体的10万+心得,透露了一组数据:
咪蒙现在是1400万粉丝,打开率20%(她承认打开率在下降),平均阅读量是20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1470万,就是《刘鑫江歌案》,而《携程亲子园》的阅读量是1010万。
咪蒙将自己能够能打造多个“爆款”的原因归结为:
“所有的好文章都是用户需求和自我表达之间的交集,不是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写什么,而是用户喜欢的和我们自己想表达的之间的交集。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但是人们更关心跟自己有关的故事,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12年公关老司机万能的大叔在「开氪」专栏《刷屏的18条方法论》中从刷屏的维度分析了一下咪蒙这场自我剖析: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三个显著特质,分别是低智力化、自信心爆棚、情绪化。这三个特质同样在社交网络时代被一一验证,尤其是“情绪化”,他的原文如下:
“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收到群体的欢迎——群体往往更关注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本身,而不在乎背后的证据、事实或逻辑。在激烈情绪的推动和传染下,群体非常敏感,并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
大叔试着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这段,大致的意思是:你的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友又蠢又自大,看到一个截屏或者消息的时候,完全不去求证,而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真的,然后纷纷转发,表示支持甚至是声讨,因为大家要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宣泄。具体请回看上文提到的情绪刷屏的第三个特点。
大叔以咪蒙为例,具体分析下。稍微总结一下咪蒙两篇阅读超过千万的文章的写作逻辑:
咪蒙看到大家都在骂携程,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一边骂携程,一边又在文章里加了很多虐童的事件,最后给了三条建议:第一,呼吁相关机构加大惩罚力度。第二,加强对幼儿园办学资质和幼师从业资质的监管。第三,家长要慎选幼儿园。
咪蒙看到大家都在骂刘鑫,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鼓动大家一起骂刘鑫,标题是《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这次连建议都没有了,复制黏贴了很多网上流传的文章和图片(有个合影照片事后被证实是营销号故意污蔑刘鑫,当然,咪蒙没求证,直接引用了),整篇文章用小说式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最后来了一个定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原谅人渣。人渣早就原谅了自己,轮不到你来原谅他。而刘鑫告诉我们,人渣不仅早就原谅了自己,还表示绝不原谅你。”
这是煽动公众情绪的典型刷屏套路,利用公众的情绪谋自己之“利”,完全不顾事实本身,虽然实现了千万的阅读量,但大叔强烈反对这种行为,尤其是品牌堵上自己的“命”去做这样的借势营销,因为不止是会产生误导,甚至会出现不可控,而结局也可能是个大坑。
如果品牌被迫需要面对这种公众情绪,比如携程亲子园和红黄蓝事件,大叔认为,对公众情绪的疏导要与事实真相的展示放在同等最重要的位置去推进工作,而千万不能去激怒公众情绪,比如红黄蓝幼儿园的第一份声明,提到要举报造谣者,不仅起不到任何威慑作用,更是激怒了公众,从这个角度,大叔推荐大家去看下海底捞上次面对食品问题的危机公关:不甩锅,有态度,有行动,珍惜口碑。
文章来源:《【情绪刷屏】朋友圈的四种情绪只有两种能刷屏,咪蒙式情绪不可取》。
《刷屏的18条方法论》
谁能拯救我的手机依赖症?
在你醒着的时候,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不碰手机?10分钟?1小时?1天?1周?
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身体器官的延伸,我们无法退回到没有手机的时代,也不需要退回,但我们确实需要某种外部力量协助我们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
前几天的《纽约时报》提出了一个不算新鲜的问题:有没有一个他可以拯救我们的手机依赖症呢?《纽约时报》的结论是,我们或许只能寄希望于Apple的帮助。
互联网教父keso在「开氪」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中也同意,或许Apple是那个可以拯救我们的人,他说到:
《纽约时报》这篇专栏文章给出的理由是:
第一,Apple的商业模式并不依赖设备的使用时长,因此它可以更妥善地处理设备的使用和健康问题;第二,Apple不像Google、Facebook那样依赖广告盈利,但它却能对广告业务施加很大的控制力,它有制定规则的权力;第三,Apple做什么总能引起业界效仿;第四,Apple强大的营销能力可以影响很多人,它的Apple Watch广告就很好地传递了放下手机的魔力。
能不能让国内手机厂商肩负起拯救低头族的使命?我是非常怀疑的。假设手机探测到用户正在走路,用户看手机超过10秒钟就会收到提示“注意看路”,手机厂商愿不愿意做?假设发现用户持续使用手机超过1小时,则提醒用户注意休息,手机厂商愿不愿意做?挑战人的欲望,往往会把自己变成恶人,保护用户的举措反而可能成为竞争劣势,你觉得手机厂商会干吗?
而且,国内的手机厂商很多都是把手机当成广告平台看待的,广告业务也是它们的重要业务之一,他们完全无法做到像Apple那样对待广告。Apple CEO蒂姆·库克说,“当一项在线服务免费时,你就不再是消费者,反而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我们作为国产手机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作为国产手机厂商卖给广告主的产品,我们能够指望他们为了保护消费者而损害自身的利益吗?
文章来源:《谁来拯救我们的手机依赖症?》。
《keso的互联网洞察》
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购买我家的产品?
如果你正在创业,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做出了这个决定?不同的公司自然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一点是:客户一定有他们的目的和需求。那么,该如何了解客户最深切的愿望和焦虑从而让他们选择我的产品呢?
42章经创始人曲凯老师在他的专栏《5分钟创业课》中提出了2个有效的策略:
第一个 了解用户的 Job To Be Done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你需要了解用户的核心动机,他们的焦虑,怎么样才算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引入一个概念:Job To Be Done.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快餐连锁店,他们做客户研究的过程比较有趣。这家连锁店想要提高奶昔的销售量,于是他们开始观察数据。结果经过几个周的统计之后,他们发现,每天早上卖出的奶昔数量比其他时间段高得多。
于是他们进一步调查,询问客户为什么这么早就想要一杯奶昔。结果这个快餐连锁店从所有的客户回答中找出一个共同点:这些人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无聊的通勤,所以通勤的过程中需要做一点别的事情——这就是奶昔客户的 Job To Be Done。
对这些顾客来说,他们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些吃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还需要方便携带。于是,这些需要赶很早去上班的顾客们尝试了很多个种类,但是,如果买甜甜圈和士力架,会粘手,买香蕉呢?吃的又太快,汉堡呢?那好像是午餐才吃的,早晨买也不太合适。这样一来,奶昔是最满足这群人需求的一个品类,于是大家就都选择了奶昔。
回过头来再看,你会发现,在这个故事里,奶昔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饮料,而是甜甜圈,士力架和水果。这就有点像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99%的人搞错了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事实上,它的竞争对手不应该只是百事可乐,而应该是全世界所有能够解渴的饮料。
第二个 了解用户的心路历程
这对于创业者的启示就在于,竞争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为了帮用户更好地解决问题,你需要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和行为习惯。
用户的心路历程其实有三步,意识,考虑,转化。也就是说,用户会首先意识到有这个需求,然后因为看到一堆和你类似的产品,考虑要不要买,最后因为某个因素,选择了你的产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心路历程,我们再举一个笔记本电脑的例子。你和朋友一起逛商场,在苹果商店看到了最新款 Macbook。这就是 First Look,但是你可能还没有太想要买的愿望。但是过了几天,你依然记得 MacBook,而且办公室的同事也都在谈论它,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去亚马逊或者苹果官网逛一逛,看看它的一些介绍,这就是 Passive Looking。又过了好几天,你注意到自己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总是发烫,而且运行速度很慢。于是你回到网站上,开始认真地比较 MacBook 和其他电脑,同时开始深入查看有关的评论,比较不同型号的价格和功能,这就是 Consideration 的环节。最后,你可能再花几天时间仔细研究要买哪个类型,然后下单,至此,你的整段心路历程才算完成。
了解用户的 Job To Be Done,以及他做出购买决定的整个心路历程,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点出发,你也许会对用户获取策略有不同的想法。
文章来源:《重新思考用户获取》。
《5分钟创业课》
最后的最后,帮氪君做个小调查吧,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