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比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9年09月27日 01:32

达尔文进化思想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pdf

董智颖

[摘 要]拉马克与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研究历史上的两位巨人,其思想内容存在诸多的联系与较为明显的区别。本文从二者思想的来源与形成,生物进化的模式与速度,生物进化的动力,方向,遗传与变异的机制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梳理和厘清生物进化研究的历程。

[关键词]拉马克 达尔文 生物进化

中图分类号:O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120-01

1.引言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为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在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关于生物演化的系统研究,在这一著作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生物演化的理论——进化论。除了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种起源》对宗教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严复先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也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分不开的。拉马克在达尔文之前就提出过进化理论,他的研究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作为两个打开生物演化研究大门巨人,其二人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2.二者思想的比较

(1)生物进化思想的来源与形成

拉马克是一位研究十分广泛的博物学家,其关于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研究,是在18世纪90年代末期接管了巴黎博物馆的软体动物部分的收藏后开始的,他在整理化石和近代软体动物的收藏品时,发现许多贻贝与一些海洋软体动物的现存种和化石种很相似,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可以将早期的化石和较近的第三纪地层的化石按历史年代自现代种开始排成序列。这也为拉马克后续提出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著作《动物学哲学》中,系统地将脊椎动物分成了爬虫类,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四个纲,并将此阶梯看作是生物由低到高进化的次序。达尔文也是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五年的航行经历让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并在此过程中他逐渐摒弃神创论观点。在1837年结束环球航行时,达尔文已经基本形成了进化思想体系,其后续研究只是基于科学的严谨性進行的深度实证。他在收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家养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种系发生与绝灭、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以及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形成了《物种起源》这一惊世著作。

(2)生物进化的模式与速度

拉马克认为物种进化模式是一种平行结构,就是一个物种从最为简单的结构按照一定的路径逐渐进化到完善的结构。按照这一说法,每一个物种根据进化路径反推,都可以找到其唯一的祖先。这也反映出了拉马克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不存在所谓的物种灭绝,物种只是从一种形式进化成了另一种更为高级和完善的形式而已。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起源,并且进化的方向不一样,这也就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认为物种演化模式是一种有分支的树状结构。他的研究指出,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变化可能出现不同的分支,当不同分支各自进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不同亚种,甚至形成完全不同的物种。根据他的思想,所有生物可以归结到同一个祖先,只是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而形成了不同的物种,造就了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现代的生物学观点是支持达尔文观点的,认为所有生物均来自一个古细菌,并在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分支。

在生物进化的速度上,二人的认知是相近的。他们都认为生物进化是非常缓慢的,是一个伴随时间积累逐渐形成的过程,缓慢到人类在有生之年都难以察觉到物种的进化。他们的这一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难以解释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等一些特殊情况,因而也是存在瑕疵的。

(3)生物进化的动力

关于物种进化的动力因素,拉马克认为是物种自身的内在因素起主导作用,由于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受到其自身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愿”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结构,这种“意愿”就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他认为生物本身是具有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不断自我完善,已实现对环境的适应的天赋,进而对自身的组织、结构,甚至器官、行为等做出适应性进化反应。达尔文则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物种是存在过度繁殖倾向的,如果没有约束条件,每一物种则会呈现出几何级数不断递增,但实际并非如此。通常每个物种都是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波动,即没有出现过度繁殖的结果。他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生存斗争的存在,即生产下来的个体通过斗争减少了,于是生存下来的个体就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级。只有能够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的个体才会被保留下来,因而对物种进行选择的主体便成了自然条件,即能够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个体得以生存,否则就会淘汰,这就是被广为接受的自然选择理论。

(4)生物进化的方向

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是由低等向高等平行进化的,存在较为明确的进化方向。达尔文则认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不确定的,生物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进化方向,最终目的在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即可以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只有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那部分物种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5)物种演化过程中遗传与变异的解释

拉马克是首个系统提出物种进化理论的人,并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拉马克的研究认为,由于生物的某种器官使用频率较高,则会成为其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器官的用进废退,器官使用越频繁则会越发达,否则就会退化。比如食蚁兽由于经常用舌头舔食蚂蚁,从而使得其舌头变得很长;盲鱼长期生活在地下洞穴之中,最终导致其视力退化。关于遗传性的研究,拉马克认为生物在后天如果获得了某一变化,则会遗传给下一代,如此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形成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知道,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是拉马克的尝试精神是值得钦佩的。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确定的,其解释结合自然选择理论,更为接近事实。比如长颈鹿为了吃到更高处的叶子而使脖子得到进化,但是长颈鹿的后代并非都是长脖子,只是长脖子长颈鹿更有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进而将其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于受到当时具体条件的制约,达尔文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3.综述

以上从不同角度对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进行了比较,二者的思想都与其丰富的经历有关,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看,达尔文的观点似乎更为接近实际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拉马克作为系统提出生物进化理论的第一人,达尔文的许多研究都是建立在拉马克研究成果之上的。对两位巨人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更为深刻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在生物进化思想不断更新的今天,拉马克和达尔文的基础性贡献是不能忘记的。

参考文献

【1】 漆正堂等.运动适应的细胞学与人类学之辩——达尔文与拉马克之战[J].体育文化导刊,2006.

【2】 李启剑,李越.拉马克的归来—对达尔文主义的再审视[J].生物学杂志,2010.

【3】 李栋.拉马克进化论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4】 邹新慧,何平,郭琳萍.从进化论的进化到科学的进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1.endprint

拉马克 达尔文 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