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撕!“千人计划”专家举报“长江学者”涉嫌论文造假,武大表示正在核查
   来源:科技日报     2019年10月09日 05:42

1月18日清晨,“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刊发一篇文章:《“千人计划”专家举报武大“长江学者”论文涉嫌造假》,直指武汉大学某“千人计划”专家匿名举报 武汉大学“长江学者”李红良教授,后者2017年在影响因子为30的《自然·医学》上发表的4篇文章中有两篇涉嫌造假。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过去的20多个小时中,整个事件在持续发酵。

1月18日晚,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表了《武汉大学学术委员声明》,声明中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李红良三个课题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该微博随后转发了李红良团队的三则声明。

以上是三篇声明的微博截图

截至记者发稿,李红良未接科技日报记者电话,亦未回短信、微信。其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关于此事请联系学校宣传部,学校要求由宣传部来统一回应此事。”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曾表示,网上文章中的信息有不实的部分,团队正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查和回应,具体是哪几个部分还需要详细的核实。 质疑一 实验并未做完为何投稿

遭受质疑这样的事情对李红良来说这并非首次。

2009年1月,医学杂志《J.Clin.Invest》就将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撤稿,李红良投稿时间是在2007年5月,杂志撤稿声明中则显示“数据误用”,李红良等人当时提供的理由为:“早期实验数据丢失”和“记录不完善”。

2010、2014和2017年,李红良曾三次被新语丝网站揭露过其造假,此次《知识分子》再次刊文调查其造假,影响超过了前几次。据武汉大学官网信息,李红良现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ABSL-III主任,兼任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近5年,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2017年连续第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也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位入选医学领域榜单的教授。

此次举报,主要围绕李红良2017年2月及5月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两篇论文:(《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匿名举报者认为,在关键的动物实验部分存在实验周期、动物数量均不足两大问题。

为了尽快让事件更加清晰,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第三方权威专家,试图解答关于此次实验中的疑点问题。

整体实验必须能重复才可以给出结论

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灵长类动物权威研究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李红良的论文中有几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通常灵长类类实验动物一般不能今天买来、运抵,第二天就马上用来做实验,要给动物一段适应环境的时间;

其次,从时间上讲,其从实验开始进行到投出的文章第一稿的时间上计算,该实验从设计上就没有准备重复实验,这并不常见。一般而言,很少有人在实验进行中,没有重复结果前,就将稿件发表。

该研究人员表示,“从李红良的声明来看,其确实是实验做了一半就投稿了。”

无独有偶的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人员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无论实验规模多大,整体实验必须能重复才可以给出结论。

在李红良的这两篇论文中,前一篇写的是一个20周动物实验结论,后一篇是将这20周实验继续做到30周和32周后给出的结论;这跟一篇研究的是20周的动物实验,另一篇是30及32周的动物实验相比,两种实验证据的质量是不同的。

前者情形属于连续实验,实质还是一个实验,后者则属于两个独立实验。因此,前者更需要有重复实验来支持才能给出结论。

这名研究人员强调,如此看来,李红良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把第一篇文章结果引用作为独立支持的证据就不成立了。遗憾的是,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没有指出这个缺陷。 质疑二 为何不提供原始实验记录

业内人士说,任何造假,只要能看到实验记录就容易立即被发现。

武大动物实验中心外景

“作为被举报人一方,本质上讲,原始实验记录是李红良实验室里必须保留存档的,包括实验动物购买记录,应有复印件;而且实验记录必须是手写的,没有被后期更改过的才有效。但很可惜,中国的一些实验室没有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该研究人员说,在本次事件中,李红良并未拿出原始的、没有修改过的记录,但他所提供的回复也符合逻辑,这样一来,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证据其实都无效。

猴子试验周期不足、关键实验用猴数量不足,这两点都难以举证

针对“知识分子”一文中举报者提及的两点质疑,中国科学院遗传学在读博士李雷认为,而这两点都难以举证,除非有确切的实验记录来否认对方篡改了数据,否则无法佐证对方是不是忘了记录,更何况实验记录本身也是可以修改的。

“在这个实验中,猴子只要达到显著就不会影响文章本身意义。即使后续调查发现的确用的猴子少了,期刊出版社顶多会要求补充实验,比如增加猴子数量来确认结果可信,不会要求撤回论文。”李雷认为,此事很有可能最后会无疾而终。

对于这些质疑,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声明也指出,会根据提出的相关质疑,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评价结论将公开发布。

文章 调查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