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pp成为厂商搜集监听个人举动的隐形工具,iPhone擅自调降电池速度,你能不生气?对消费者「透明」是科技产品的义务,消费产品的自主性,你我能真正了解或控制机器背后在做什么吗?
近来苹果公司在未主动告知,变更iPhone软件让旧款手机降速,以延长机器稳定的作为,被使用者发现。消费者除了感到失望、群起抱怨外,甚至集体提出诉讼,控告苹果诈欺。
「电池门」伤了部分果粉的心,作为科技创新标竿且树大招风的苹果公司,赶紧发出道歉声明,并提供电池减价解决方案以平息众怒。
此次事件的发展,美美手机背后,App程序、系统,到电池,抖出一连串科技工具暗中操纵「不能说的秘密」。以当前移动化互动环境,现代社会的「科技竞争、文化氛围、买方理盲」的无力感,才是造成这股集体混乱的元凶。
首先,科技竞争,产品各取奇招是长远不变的法则。在以往类比时期,产品卖出去后就任凭使用人操作,品质和口碑,往往是硬碰硬的接触过程。然而,经过联网世界的建构后,各种产品有了网络双向加持,网页「饼干cookies」就是最传统追踪使用人动作记录的方式,而智能手机因为App下载,一样存在「背后」联结的后门,你不知到程序在何处动手脚。
科技氛围,尤以能连上网的手机平版,用搜寻资料流量、甚至麦可风监听,或是下载和使用程序的时间与次数等,以这类大数据资讯作为「电脑说服学」的幌子,像Epson印表机近来一样也被抓出给予不正确的资讯,鼓励你换墨水;而各种手机操作系统,总是透过必须更新韧体或程序的洗脑,才能有最新最好效能的警语,说服你「屈服」。
其次,文化氛围也是促成科技产品一再诱买购物冲动,以及用产品外表蒙面内在隐密不知的手段。厂商聘请公共关系专业人士扮为写手,把谎言说成真话,再透过媒体或社群宣传,将产品正面广告呈现大众,配合社会主流的手机沟通行为,像iPhone的优异就是社会成员「集体共犯」下的盲从行为,消费者就算察觉也有不得不用的痛处。
最后,买方「理盲」的情境,就算知道产品在操纵我们,我们仍旧乐于被科技产品控制。因为懒得带信用卡,有了Apple Pay,因为不方便记下无线网络密码,或下载App时懒得看契约,于是,我们勾下卖身契,让手机系统运用我们的个人资料。
科技的方便,成为被迫的随便,结果,我们容易集体陷入混乱却难以控制结局。这类科技玩物造成使用人「自责却无法终止」的无解循环。这次iPhone藏后门,App偷取资料的操作,难道其他厂家或程序,没有在觊觎你我的宝贵个资吗?哈哈!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