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去年手机没亮点? 2018 年将有这5 项改变潮流的设计
   来源:Smallpotat大创意     2019年11月04日 06:10

2018年稍早已揭开序幕,在1、2月将接续迎来的CES展与MWC展,也预计将见到各家大厂的新款手机。不过相比2017年推出的产品,忍到2018年才换机的用户,能够迎接具备哪些全新制程或技术的新品?

一、18:9比例与全萤幕更普及

过去为了迎合电影院与电视的标准,智慧型手机萤幕多半是16:9,但为了因应窄边框设计,许多厂商在2017年已开始推出18:9设计,比如LG G6、Galaxy S8、HTC U11+以及OPPO R11s。也有一些厂商推出比例更长的设计,如18.5:9的iPhoneX。

实际上在2017年,透过18:9比例实现的全萤幕设计除了出现在各家旗舰,万元左右的中阶机也不乏这类规格的机种,如OPPO稍早推出的A75、华硕的ZenFone Max Plus,显见此项规格已然成为新机种的主流。

但值得注意的是,18:9与全萤幕并不完全相等。除了外型的差异,部份18:9手机仍有明显的上下边框,只是机身比例变长,不是边框极小化的全萤幕手机。

二、eSIM卡

GooglePixel 2在去年成为首款使用eSIM设计的旗舰手机,不过类似的设计其实出现得更早,如在2014年的iPad Air2,苹果就曾采用过eSIM卡(名称为Apple SIM),并与三星联手制定标准。去年9月发表的LTE版Apple Watch,也因为硬体空间的限制,选择搭载eSIM卡。

透过eSIM卡,用户不再需要透过实体插槽来更换SIM卡,可以直接从手机软体上选择电信商,便利性增加不少。此外,由于eSIM在技术上也能支援用户双卡双待、甚至三卡,可以预见即使SIM卡槽一时三刻无法下市,双卡槽的设计可能也会慢慢取消。

有趣的是,如同前述能支援穿戴式装置与平板,eSIM卡自然也能放到各类数位装置,如汽车、家电,以因应5G时代的来临。未来携号或许也不再需要至门市申办、或是等待实体SIM卡,可以完全线上办理。

三、120Hz萤幕

目前,绝大多数行动装置都仍然以60Hz的刷新率在运作,不过去年,支援120Hz刷新率萤幕的主流装置还是出现两台,包括雷蛇为游戏玩家而设计的Razer Phone、以及苹果的iPad Pro (10.5吋)。透过这项设计,用户可以在萤幕画面看到更流畅的动画运行,也能减少残影,减少长时间使用下的眼睛负担。

而实际上,由于高通的Snapdragon 845也新增支援2K * 2K 120Hz刷新率,加上苹果阵营在iPhone 8、iPhoneX先下放了iPad Pro萤幕的TrueTone功能,可以预见明年的旗舰手机应该会开始见到2K等级的120Hz萤幕。

四、4 * 4 MIMO天线设计

透过这项设计,用户的行动装置由于会有更多天线,除了有更强的讯号接收能力,也能加快网路的传输速率。尽管多数Android旗舰已开始跟进,但除了苹果阵营尚未支援,多数Android中阶机也还没有采用。但一些调研机构已开始预测此一设计将会如NFC一样逐渐普及。苹果也预计会因为Intel通讯晶片升级,而在2018年的新机开始支援4 * 4 MIMO。

五、萤幕指纹感测&脸孔辨识

尽管从2017年年初就开始有厂商在研究,甚至三星、苹果2017年的旗舰都曾热烈谣传会搭载萤幕指纹感测,不过2017结束后除了没有主流厂商采用,由于苹果Face ID在3D感测上的领先,不少Android厂商也开始转向投入3D感测式的脸孔辨识,不再执着于在萤幕搭载光学式指纹感测。

不过,由于能领先三星苹果推出萤幕指纹感测仍然有十足的行销话题,一些中国厂商如Vivo仍计画在2018年推出首款萤幕指纹手机。三星则似乎从萤幕指纹感测转向升级虹膜辨识,以和Face ID竞争。华为则在去年的一场发表会上,对外宣布已开始设计自家的3D脸孔辨识。

苹果 萤幕 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