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陶书院翰墨书香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
范基公
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最初,书院是与官学并行的民办教育组织,多在山林僻静之处建舍,易于读书与修行。书院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书院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每个时代,书院总是默默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书院生活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经典生活的体验。诚如阳明夫子所言:“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书以为阶梯。”书院使书生每一日对于经典的接触,都能如同与大自然接触一般,有神圣的气息。书院活化经典,可谓是“心灵殿堂”,使人自我更新。
1995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众的老人在全国政协有个提案,即著名的《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形势迫在眉睫,国学需从儿童少年抓起。这个提案可以说是“文革”以后振兴国学的旗帜。此后,在神州大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建院已逾十年的“四海孔子书院”(以下简称“四海书院”)。它的前身是冯哲先生在1999年建立的北京儿童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四海书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以培养汇通中西的现代中国士君子为己任。为此,在育人实践中注重中华文化对人的精神提升及内在道德的觉醒,将日常生活视为文化高远的起始点,注重修身,塑造中国文化情怀。在师生中孕育了一股复兴中华文化的动力和实践经典的精神追求。
书院学生虽大多处幼稚园、小学阶段,但却成功培育了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每个孩子都树立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人品养成的热爱。四海学子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怀与信心,愿传承中华文化。
“四海书院”的院训是:“诚、敬、谦、和”。
书院以人格教育为命脉,按年龄段提出不同的目标。零至三岁前入“童子园”,怡养本性。十三岁前入“蒙学部”,蕴养正见。十三岁后入“弘毅堂”,启养心志。符合育人规律,成效显著。还有成年养德的“文德轩”“研经阁”。
书院的教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设置中西人文经典课程。
书院十年,无论是课程构建、师资培养、课题研究、体制融合,还是两岸交流和国际传播,都有成效。
“四海書院”育人成效显著,并探索出书院与义务教育衔接的可行途径,值得研究和借鉴。
十多年来,“四海书院”得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等大德的关心和指导,可谓幸事!
不久前,书院在昌平鳌山获赠500余亩山林,这里可称为自然和人文景观超尘的西山“儒家桃花源”。
在北京还有一所很有影响力的书院是“苇杭书院”,2006年成立。“苇杭”取自《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此语境下,“河”为修道必由之路,“苇”即人人之孝心孝行,即以一苇之力可达到止于至善之境界。
书院山长杨汝清教授以“讲习礼乐、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圣贤”为宗旨,以“孝”为核心,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出版《孝经》与幸福人生等多部专著,开办讲座,组织会讲,带领团队,弘扬国学,成效显著。
由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创立的什刹海书院,主要展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高层教学、专项培训等,以培育重道德、自信、自觉、自强之英才为宗旨,学研、学思、学行相结合为特点,探索新路,积极参加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这所书院在北京具有学术引领作用。
纵观书院的古往今来,从它的创立、发展和被埋没后的崛起,我们应树立这样的信念:书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书院兴,则民族文化兴。各界人士应重视、参与、扶持书院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