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深海探秘与蛟龙一起升级
   来源:央视新闻app     2019年11月05日 09:09

2017年,曾经屡破世界载人深潜记录的“蛟龙”号,结束了试验性应用航次,即将转入业务化运行,,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毕业,实习结束,正式上岗。这一年,蛟龙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磨砺,神奇的海底世界,有多少未知的秘密正在被一点点揭开。今天,一位2017年全程参与蛟龙号科考任务的潜航员,将与我们分享他和蛟龙的故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 唐嘉陵:我叫唐嘉陵,来自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蛟龙号的潜航员。2017年,我们执行了大洋38航次任务,历时138天,应该是这五年以来航行距离最远,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也到最后一年,装备和人员也进行一次系统的检验和锻炼。经过这一次航次,我们的试验性应用就正式结束,实现了从一个试验样机到业务化装备的转变。任务比以往难度更高,虽然困难,但是收获很多。

我们在马里亚纳海沟,把前一年布放的一个设备,在6300米水深再把它收回来。这在历史上,载人装备里面在这个深度应该是首次的。

2017年,我们蛟龙号再战热液区,发现这些热液剧烈活动区,可以为我们深海矿区的申请提供宝贵的资料。我们因为在35航次的时候,去过西南印度洋热液区了。蛟龙号的浮力块,受到了热液的灼伤,有一块被烧黑了。所以说今年的38航次应该更加小心。我们知道海底热液区地形就像云南石林一样复杂多变,到处都是陡坡斜坡,不能一下子冲到核心区域,这次就是慢慢来,不断爬坡下坡,向喷出黑色浓烟的活动热液口迂回靠近。我们舱内三人仔细观察,互相提醒,重点防范半休眠状态的热液活动区。而且我们还要随时观察温度变化,只要周围环境温度上升两摄氏度,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离。

取样操作中,喷口只有几个公分直径,而我们要把一两个厘米的温度探针,非常精确地放到那个口里面,对我们的操作来说考验是非常大的。人要保持这个姿势半个小时不动,手可能十几分钟一点都不动,如果稍微移动一个厘米,可能探针离喷口就远了,这时候取得的数据,它的科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次热液区作业,再次成功验证了蛟龙号高精度的悬停作业能力,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深海潜水器能超越。

今年在南海三天下潜三次。一次下潜我们近底航行就得七、八个小时,我们潜航员在水下长期高负荷作业,潜水器长距离航行的推力系统、电力系统又是一次检验。

到了那个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大深度的下潜,超过6500米就达到7次。虽然我们只经过了5年的试验应用,已经和国际上,老牌的载人潜水器达到了一个水平而且我们下潜深度更深。

我觉得潜航员确实有他的难,也确实有他的收获,深海世界很多区域都是未知的,他是一个拓荒者。蛟龙号,它走向深海的同时,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现在我们国家的深海装备越来越多,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也还有局限性。总的来说,人类对海洋的详细了解可能还不5%,所以说我觉得无论是从人类走向海洋,还是我们去更加了解海洋,光有一艘蛟龙号是远远不够的。

​2018年,蛟龙号将迎来升级,希望为我们蛟龙号装上更强更新的装备。在海上工作的时间更长,下潜的次数也更多,能够为我们国内的科学家在海洋资源调查,参与国家的深海前沿科技,有重要的技术支撑。

蛟龙 超越 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