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及其塑造 浅谈音乐美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品牌塑造 ...
李晓婵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方向具有促进的作用,对大学生在整个学校阶段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4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在解决了衣食温饱等生存问题后,心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给社会带来了一些破坏性的影响,当国家日益重视心理问题给国民带来的危机。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E.P.Seligman评述美国传统的科学心理学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病理学”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学”。出于对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以 Martin E.P.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试图转变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用以补充、完善与发展现代心理学体系。幸福的意义变得丰富,它的目标是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蓬勃。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却有诸多创新,对幸福的含义、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进行了讨论,以其独特的魅力博得了世人的青睐,并成为当代美国心理学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国内的积极心理学发展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积极心理学诞生和发展于西方,我国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还缺乏总结、归纳,以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也不能适应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国情。我国目前对心理学的应用程度还不理想,更不要说追赶上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的新潮流,传统的管理方法仅是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却没有预防危机干预的能力,更没有从源头上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价值,提升幸福感。我国学校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微乎其微,很多大学都没有开设此门课程。
目前學校教育倾向于“成功”“职业”“考试”等方面教育,简言之,就是注重传授取得成功的方法,导致“学习无用论”“金钱至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而教育的本质是幸福,高等教育最应该让学生们掌握的,应该是“自信”“善良”“健康”等,简言之,就是幸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幸福不仅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的有效性,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和谐建设的关键。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具备承受社会压力的生理基础,却不具备承受压力的社会及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压力来自社会、他人和自身,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却缺乏很好的危机干预,这导致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低下,人生观和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大学生的自杀、抑郁、人际关系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学生的求助问题中,与心理问题有关的危机干预所占的比率逐年增多,这必定会给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埋下隐患。
一个消极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用三件积极事件的积极影响才能够抵消,这个3:1的比例是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与论证之后得出的。消极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和破坏力是十分巨大的,大学生自杀给社会带来深刻的思考,给大学管理者重重的一击,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大学生要采用这种放弃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积极教育或许能为人们提供一条出路。回顾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走向,回归教育实现幸福的使命,提倡幸福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则“读书无用论”以及类似“潘晓之问”话题仍会困扰高校学子的明天。积极教育教我们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我们如何让自己获得幸福感。一个人一旦拥有使自己幸福的能力,那么,他就会拥有承担生命之重的能力,他就会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的挑战。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练习方法渗透到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提升幸福感的方法来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机能,注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拥有积极关系和生活目标,提升生活质量。
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幸福感的方向和大学生的需求,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体系的发展,丰富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本质以及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侧重点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练习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行为强化有意识地运用提升幸福感的练习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重新定义幸福感,重新思考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教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我们学会让自己获得幸福感并拥有幸福的能力,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来提高我们的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控制大学生中的危机发生率,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早日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大学生教育中,普及给广大学生,是当下需要做的工作。借用积极教育,激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生命的力量,才能使其真正扛起“生命之重”。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