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随时随地证明“我真的是我”,又不必担心信息泄露或者证件遗失呢? 25日,广州市公安局南沙分局就发出了全国首份“微信身份证”,今后,居民通过扫码就能够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份信息。在不久的将来,乘坐飞机、去酒店住宿都可以通过这种虚拟的“身份证”来完成。明年1月,微信身份证“网证”将推广到全国。(1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网络身份证”是由公安部门统一办理的合法证件,而且“网证”生成过程十分安全,不会留存任何信息,且“网证”信息与人脸、指纹、身份证芯片绑定,几乎不可能被仿冒。“网络身份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用户的人脸信息与公安部身份证制证数据库中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最为清晰也最为可信。目前这种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误判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而肉眼识别实物身份证的误判率则在15%左右。
由此可见,“网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极好,又跟实物身份证一样同属合法证件,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给民众和商家、单位机构带来很大的便利,不用再担心身份仿冒、未带身份证等麻烦,只要携带手机即可办理相关事务。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广大民众是很积极响应的,一天多的时间内就有3万多人办理,亦说明“网证”符合互联网时代潮流。
不过,大家最为关注的,则是以后“网络身份证”全面普及之后,再去行政机关办事的话,还需要出具各种“奇葩证明”吗?类似“证明我就是我”的情况,还会继续上演吗?
目前广东省是在试点阶段,未来将按照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就是“网络身份证”进入全面使用期,还有一个过渡期。从公安部门的设想看,“网络身份证”存储在手机里,在不久的将来,乘坐飞机、去酒店住宿都可以通过扫码、刷脸识别来完成,可见需要相关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
由于扫码、刷脸等所需硬件投入并不大,而且可以提高验证效率、改善消费体验、保护用户隐私等优势,商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安部门的要求,尽快部署利用起来,倒不必太费心。民众真正担心的,则是各地行政机关能否改变意识和办事规定,及时采用“网络身份证”做为验证公民身份信息,而非继续索要身份证,甚至于继续要求开具各种“奇葩证明”。
这个担心并不为过。众所周知,地方行政机关的改变最为迟缓,甚至于到了死板麻木的地步,明明国务院多次强调废止“奇葩证明”,要求能够用身份证证明的,无需再另外开证明,可是各地仍然频频曝光各种“奇葩证明”新闻,基层派出所、居委会等依然备受困扰。
显然,如果“网络身份证”只是在商业领域得到推广使用,却在行政机关受到阻碍,仍然无法彻底根除“奇葩证明”,那其效力就要大打折扣了。需要在全国推广“网络身份证”的时候,重点落实行政机关领域,改革身份证明标准,避免遭遇“拦路石”。*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