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地区盐类矿产成矿条件和远景分析.pdf
韩光辉 雷国民 韩光照
[摘 要]前河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为F4、F2。矿带膨胀与收缩、分枝与复合现象明显,沿走向或者倾向都呈现了舒缓波状的特征。在构造引张部位和构造复合部位金属矿化强,品位高、厚度大,在构造分技或狭窄地段金矿化弱。
[关键词]成矿条件、赋存规律、远景预测。
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047-02
一、熊耳山前河金矿区區域地质概况
熊耳山前河地区金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马超营大断裂带从矿区南部通过,前河金矿区域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多期次的岩浆活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且频繁,金、银、铅等矿产储藏丰富。
1、地层
熊耳山前河金矿区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以太古界太华群超基性、中基性变质岩系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上覆地层有蓟县系下栾川群、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
2.岩浆
熊耳山前河金矿区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中元古长城系熊耳群中基性火山喷发岩为主。熊耳群地层孕育着不同规模的金矿床与金矿点,是豫西地区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之一。燕山晚期花岗岩隶属于合峪岩体、与熊耳群火山岩为侵入接触关系,空间展布特征明显受马超营断裂带的控制。接触面多呈港湾状或锯齿状,普遍外倾,倾角在40—60°之间。本期岩浆活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矿床较为集中分布在合峪花岗岩岩体北部,体现了花岗岩岩体对金矿床的控制特征(图1)。
3.构造
熊耳山前河金矿区地处于华北地台的南缘,南部近东西向的马超营大断裂从矿区通过,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且频繁,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方向的断裂相互交切置于褶皱构造之上,形成了复杂的格局。
前河金矿区区内断裂按走向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近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北西西向断裂包含在近东西向断裂内。各方向的断裂共同组成了菱网格状构造 代表了熊耳山地区的控矿构造线主体方向。
北东向断裂包括了部分北北东与北东东向的断裂,其中最为发育的为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马超营断裂是一条以陆内俯冲为主的性质复杂的多期次活动断裂带 在南北两侧矿化差异明显,南侧栾川一带以钼、铅为主、北侧熊耳山地区则以金、银、铅为主,。沿马超营断裂带分布有众多的金银铅矿床(点) 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带状矿化带(王志光等 1997)。
二、熊耳山前河金矿区成矿带地质特征和对金矿体的控制作用
前河金矿区主要控矿构造为F2和F4。其中F4断裂(Ⅳ号矿带)为前河金矿区主要控矿带。
1)F4断裂:断裂西起谢家洼柏疙瘩,向东延伸与北东向的旧县-桥头断裂交汇。向东经石家岭、赵家岭、前河、葚沟、楝树沟、金古垛-画匠沟、东沟延出本区。在区内地表出露长度14千米,矿带宽度平均25m,F4断裂总体西部宽东部窄,矿带出露标高最低为410m,最高751m,工程控制最低标高10m。高差741m,最大斜深828m。走向70-100°左右,倾向北西-北东,倾角在45-75°,平均65°。已知矿带区域上连续出露长度14km,控制斜深828m尚无尖灭迹象,并见到工业矿体。说明在矿带沿走向方向,倾斜延伸方向较为稳定,连续性较强。在该区水平断面图与剖面图连接对比证明该矿带形态变化的对应性很好。2017年在探扫盲工作中对ⅣN2矿体控矿构造进行研究分析,而后80米标高74线布置工程,揭露厚度2.5米的工业矿体。
2)F2断裂(Ⅱ号矿带):该断裂带东起石家岭,向南西方向延伸出赵家岭南部,地表出露长度300多米,石家岭金矿区工程揭露440米,延深265m,工程控制最低标高195m,最高标高460m,矿带宽1.3~5.2m,平均2.6m,总体走向35°,局部走向190°,倾向北西至西,235标高以上倾角24°~35°,平均28°,235标高以下倾角55°~75°,平均65°。F2断裂构造岩类型较为复杂,矿带表现以压性脆性变碎裂岩为主。高品位矿体位于构造引张部位和构造复合的部位,在构造分技或狭窄地段,金矿化弱。在勘探线剖面图上,金矿化随断裂带的产状变化而变化,在倾角由缓变陡部位矿带厚度膨大,矿化变强。
三、熊耳山前河金矿区找矿远景分析
前河金矿区依据工业指标和地质规律共圈出七个金矿体,主要矿体成矿地质基本特征、找矿远景分述如下:
1)ⅣN2矿体
ⅣN2分布于78-87线,全长445m,出露标高494-574m,工程控制最低标高0m,最大高差574m。斜深最大662m,平均592m,属中型规模。
矿体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产于Ⅳ号矿带中上部,走向70°-100°,倾向北西-北东,倾角45°-80°,平均68°。顶部界面较规则,与围岩界线基本清晰;底部界面呈凸凹状起伏,变化较大,并在80线407m标高至84线360m标高分支出ⅣN2-1矿体,位于主矿体之下。矿体中金品位单样最高12.00×10-6,最低1.00×10-6,平均品位2.48×10-6,品位变化系数106%,属较均匀。该矿体0米至-160米78-82勘探线深部钻探控制矿体厚度、品位负变,无工业价值;2017年在探扫盲工作中对ⅣN2矿体控矿构造进行研究分析,而后80米标高74线布置工程,揭露厚度2.5米的工业矿体。从而对ⅣN2矿体的成矿规律和探矿方向有了重新认识。
2)ⅣS3矿体
分布于75线至84线,长度520m,出露标高417m-576m,平均508m,工程控制最低标高0m,最大高差576m,单剖面最大斜深644m,矿体厚度0.80-12.89m,平均2.53m,厚度变化系数105%。矿石中金品位单样最高35.82×10-6,最低1.04×10-6,平均品位2.75×10-6,品位变化系数135%,品位变化为较均匀。矿体走向80°-95°,以倾向北东-北西,倾角一般在65°左右。矿体底部断裂结构面上特征明显,形态较为规则。矿体矿化强度在垂向上强弱地段相间出现,在纵投影图上,现两个矿化富集区即东部440米-40米的81线-84线,矿体垂向延展稳定,无较大变化。西部360米至160米78线-73线,矿体在160米向西侧伏至73线,矿体矿化强度在垂向上强弱地段相间出现,自上而下总体呈减弱趋势;矿体厚度自浅至深逐渐变薄。从而得出ⅣS3矿体在81线-84线深部找矿潜力大的结论。
3)Ⅱ1矿体
分布于27-16线之间,全长480m,南西方向尖灭花岗岩体,北东方向于Ⅵ号带相交;赋存标高300~195m,矿体赋存最低标高195m,矿体呈脉状、似层状分布在该断裂的中下部,产状与断裂带的产状基本一致,总体走向235°左右,南西方向上侧伏,其侧伏角50°左右。倾向北西,235标高以上倾角24°~35°,平均28°,235标高以下倾角55°~75°,平均65°。矿体沿走向、垂向延展稳定。该矿体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局为石英脉型出现,矿体与Ⅳ3号矿体交汇品位高,且该组构造呈等距出现。
四、结论
1.F4成矿带在葚沟矿段呈“S”形展布,80线至84线矿带厚度大,向两端矿带逐步收窄。已控制的主矿体主要分布在81线—84线,边部探矿工程和研究程低,根据上述矿体赋规律和构造对矿产形成和控制作用,预测在葚沟矿段74线以西、85线以东有良好的成矿条件。85—89线找矿注重寻找成矿断裂旁侧形成剪切裂隙地段,目前已发现一组含矿雁列脉,呈左列展布。与石家岭矿段的Ⅱ1矿体产状一致,根据类比分析和成矿期构造控矿特征,该地段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F4矿带在石家矿段以西以性塑形变为主,压性断裂特征明显,大部分地段闭合压紧,并且构造泥发育,对成矿热的运移形成圈闭作用,不利于有用组份的富集,而F2矿带赋存的地质体为脆性较大的杏仁状安山岩,有利于矿体的富集;F4断裂在19勘探以西向南西反倾,深部逐渐改造F2矿带直至两矿带复合,F2矿带受F4矿带和花岗岩体的双重控制,远离F4矿带品位负变,与Ⅳ号矿带交汇或与派生构造交汇部,厚度增大、品位变富,与花岗岩体接触处矿体尖灭。
根据已掌握岩体构造对矿体控制、矿成的选择性、F4矿带和F2矿带的成矿关系及矿体的等距富集规律,应注重寻找Ⅱ1矿体和Ⅳ3矿体矿体的平行矿体、两矿带的交汇部位扩大矿体规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