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交出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本报讯(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方玮)“我国在杂交稻应用领域非常成功,但薄弱环节在于杂交稻基础理论,我的研究方向就是为杂交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基础理论支持。”近日,在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回国21年来,刘耀光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和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刘耀光,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1954年3月生于广东省韶关市。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原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刘耀光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