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脱贫为何成为阿里“最重要的战略性业务”?
   来源:搜狐     2019年12月25日 19:39

杨国英

如果说马云提出的“五新”集中代表着阿里对新经济、新商业的理解和实践路径,那么,阿里全面进入公益领域、将乡村脱贫上升到最重要的战略性业务,则集中代表着一家有着公益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对社会公益理念的传承和重新定义。

12月1日,马云携阿里巴巴集团36个合伙人一道,宣布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正式成立,自这一刻起,脱贫工作将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性业务。这项业务的行动宗旨是乡村振兴计划——包括乡村教育、商业基础设施、医疗健康、女性脱贫、职业教育脱贫等等。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未来5年,阿里将投入100亿元到这项业务中,同时,阿里每个独立公司都有各自的“KPI”,负责一个脱贫项目。

回顾阿里走过的18年,一部阿里史,就是一部阿里公益史,商业和公益,更像是阿里的一体两面——当很多公众企业的公益行动还局限在一份社会责任报告,阿里的公益文化早已融入企业文化,公益基因早已成为企业基因;放在时代的背景下看阿里的商业作为,其聚焦社会问题的商业作为和公益事业一样,更像是授人以渔、雪中送炭式的,而非锦上添花式的。

就当下而言,阿里之所以全面进入公益领域,并且将乡村振兴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业务”,可以放在两个背景之下加以理解,一是在马云个人的人格影响下,阿里自身对公益事业的长期践行,已经沉淀为阿里最为宝贵的一笔无形资产和财富,需要用战略的形式传承下来;二是阿里的“五新”战略引领新经济蓬勃发展,结合乡村现状和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阿里公益理念客观上也具有很大的升级和延展空间。

公益作为阿里的重要基因,是马云等阿里最早一批合作人留给阿里的深刻印记,并且至今仍以企业文化和广泛实践的形式在阿里不断强化——截至2017年11月,以马云45.5小时的公益时居首,阿里巴巴36位合伙人在今年申报的公益时一共是269.6小时;过去一年半里,阿里员工累计申报的公益时更是超过了23万小时。在我国,一份定期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往往是反映企业公益理念和行动的唯一窗口,而阿里对公益事业的理解和践行,远远不是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所能概括的,这也是为什么马云会说,“做公益和结婚一样,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爱心。”

从企业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升级公益战略,是马云秉承阿里初心的现实考虑。在这一点上,马云是直言不讳的:担心自己这一批合伙人退休后,依托阿里巴巴有强大技术和数据,员工们面对带来持续增长的业务和影响力,越来越傲慢、自我,把阿里巴巴当成赚钱工具,而忘记回馈社会。那阿里巴巴将不会长久。

在新经济背景下,乡村扶贫工作作为阿里的战略性业务,既是对其一贯的社会公益理念的传承,也是一次重新定义和延展、升级。阿里式的公益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阿里对于公益的本质,以及公益和商业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此次成立阿里脱贫基金、推动乡村扶贫工作,如马云所言,对偌大的中国而言,一个企业的100亿能解决的问题的确有限,但“100亿和每个人的行动可以改变贫困问题。”虽然阿里在公益事业上有着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其对公益的态度是不能只顾着花钱,最重要的是花时间,这实际上突出了公益的两层本质,一方面,公益事业重在参与,没有亲身参与自然就没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也难以真正影响身边的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公益文化;另一方面,公益事业重在授人以渔,相比资金,阿里的技术专长、商业力量对于农村脱贫,是更为持久的驱动力。事实上,抓住公益的本质做公益,一直是阿里公益文化的一部分,就如提倡每位员工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

就公益和商业的关系而言,在商业实践上,阿里始终聚焦和立足于解决无人解决的社会问题,后者恰恰也是公益事业最正确的立足点。换句话说,从零售到金融到云计算,阿里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的颠覆从来都是雪中送炭式的,当下乡村脱贫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同时成为阿里最重要的战略业务,意味着公益和商业的结合空前紧密。事实上,随着阿里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五新”战略的持续发力,配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阿里在乡村的公益实践将更富实效,无论是公益的外延空间还是商业的外延空间,都将被持续打开或重新定义。

在阿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阿里合伙人齐齐站在镁光灯下的时刻并不多,这一细节也充分说明,无论是就战略属性还是现实意义而言,阿里全面投身公益事业、发力乡村脱贫的行动都值得重视。就当下而言,阿里“五新”战略、特别是新零售已经成为新经济最重要的引领者和风向标,在这种背景下,新的公益项目上升到阿里的战略性业务层面,完全可能引领未来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新理念、新风潮。

阿里 公益 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