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来源:搜狐     2019年12月27日 04:27

作者:杨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本书是著名媒体人杨澜的第一部跨界作品,作为中国首位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的媒体人,杨澜带领团队历时一年,走访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二十多座城市,采访了三十多个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八十多位世界顶级AI科学家,用媒体人的人文视角、独特的亲身体验以及细腻的情感,全面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书写了一段充满惊奇与惊喜、温暖与温度、哲思与展望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在一个一抬眼看过去都是机器人的地方,你的灵感会噌噌噌地往外冒,无法遏制想象力的野蛮生长

丹妮拉跟我饶有兴趣地说起一段往事。20年前,当她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一位教授的演说给了她启发——计算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真正的未来是机器人的未来。她跟自己的导师说:“您让我做机器人吧。”导师说:“你去做一个机器人,能够给我端一杯咖啡来。”这个要求可把丹妮拉给难住了,她想象不出机器人究竟如何才能端起一杯咖啡,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所有的技术都在快速地进步,或许你听说过“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在每18个月翻一倍,意味着芯片里面的运算能力、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倍。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执行器与传感器快速地发展,工厂中机器人数量每五年也会翻一番,科学家在不断改善机器的算法以及推动3D打印技术的发展。

20年过去了,丹妮拉问了自己的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无一例外地回答:“当然可以!”事实上,现在的机器人不仅可以端咖啡,还能做很多事。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仅得益于身处的这个大时代,也很好地秉承了麻省理工学院“使发明成为一种快乐”的文化传统。

我不由得想到这间实验室的创始人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明斯基老人”。自1959年与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创造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又共同创立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计划,随后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来(麦卡锡1962年离开麻省理工学院,进入斯坦福大学担任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明斯基老人一直都将制造会思考的机器人作为奋斗目标。他始终认为人类实际上就是某种机器,人类和机器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我们且不论明斯基老人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是他身体力行地钻研制造机器人(他曾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机械臂,尽管这只机械臂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某种程度上,也激励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保持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你会发现,实验室的走廊、墙上随处可见各种白板,让你随时有灵感,随时都能把它写下来,并且可以跟同伴们分享,若是你正与同伴们边走边讨论问题,一时兴起,还有随处可见的座椅,让你们立马可以坐下来展开一场尽兴的讨论。这个地方,好像随时随地都有灵感爆发的感觉,这个地方的科研工作者们,好像总是在制造着他们希望看到的下一个机器人。你必须承认,在一个一抬眼看过去都是机器人的地方,你的灵感会噌噌噌地往外冒,无法遏制想象力的野蛮生长。

麦肯锡咨询公司曾做过一项调研,列举了多项颠覆性技术未来发展的潜力,其中物联网、高级机器人、自动驾驶、3D打印与机器人学紧密相关。在2025年,这些产业都会成为上万亿美元级的产业,丹妮拉说:“这就是我所处的行业,我看到了这么多可能性,我非常激动,我也相信,这样的可能性会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未来。”丹妮拉正激动地说着这番话,一个靠着轮子行动,只是一个机械臂的机器人,递给她一杯咖啡。丹妮拉笑着说:“没有比机器人端给你的咖啡更好喝的了。”(连载二)

杨澜 摩尔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