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出生于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家里几代经商,可因为学习成绩好,家人希望他走“学而优则仕”之路。
想当官才考人大。1992年刘强东高考考出了优异成绩,当时他的分数已可就读清华物理系。然而由于刘强东未来想从政,因此在报考志愿时,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刘强东曾对朋友坦言:“我就是想当官,所以才考了人大。”但入学后不久,师兄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不佳,这让刘强东倍感迷茫。既然当不了官,那就经商。
在大学期间,刘强东对编程产生了很大兴趣。就开始自学编程。除了完成正常学业,刘强东自称大学期间把90%的时间花在了编程上。刘强东经常骑车两个多小时奔波于学校与北京西郊的一家军事研究单位,有时为了多学习一点知识,晚上他就在机房的地上睡觉,次日凌晨6点再回学校。
1996年,刘强东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外资企业工作了两年,历任电脑担当、业务担当、物流主管等职,这家实行轮岗制的日资企业锻炼了刘强东,从电脑信息化到物流、采购,大部分岗位他都干过,了如指掌。
90年代,中关村有一块著名的大路牌,上面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答案是“前方500米”。由电子一条街蜕变而来的中关村,在当时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国信息产业的起源和未来,这个从出生就完全带着市场经济基因的产业在中关村呈现出浩荡磅礴的生长态势:中关村也是一个传奇,无数知识分子由此白手起家、干净赚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奇迹。而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的莘莘学子来说,中关村意味着激情和理想,是有志创业者的心中热土。
刘强东出身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学时家人给他凑了500块钱上路。他决心自食其力,不给家里带来负担。大一的时候,他帮人手抄信封,3分钱一张;大二的时候,他从批发市场二五折购进精装书,去写字楼推销,他也一直在给学校机房打工,同时自学编程;大三,刘强东每天骑自行车去门头沟一家单位实习程序员,并由此掘到了第一桶金。他参与到了一些政府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依靠写程序的专长,赚到了十几万元,成为当时最有钱的大学生之一。
拿着手里的十几万,又从亲朋好友手里借到十几万,刘强东盘下了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以前,饭馆里面的店员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时只吃剩饭剩菜,老板亲自把控资金;刘强东接手后,涨了工资,改善了住宿环境,给店员吃香的喝辣的,采购和收银也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个带着理想主义创业的年轻人,把信任和管理混为一谈,遭遇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挫折。由于管理松散,员工总是变着法子侵吞店里的钱,所以没用一年,原本盈利的饭店,赔光了他的投入,刘强东由此得到的教训是:“对员工一定要信任,但信任不等于没有管理。”
1998年3月,从一家外企辞职的刘强东,开始连续两个月天天光顾中关村——他怀揣着12000块钱准备创业。当然,他并不打算买东西,他只是留心观察,偶尔也会认真问上几句。
这个“有心人”,终于发现了“中关村的秘密”。“秘密其实很简单。通过这一两个月观察、询问,我看到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炒货’。你看他们好像什么东西都卖、什么都有,但80%的货,并不是现货。”
为什么他如此断言呢?很简单。一般顾客去询问有没有譬如电脑、鼠标之类,店主一定说有,然后,派一个小伙子去拿货。大家自然而然地以为小伙子去库房了,一开始刘强东也这么以为。但后来他发现:不是!那个小伙子十有八九去其它柜台找货去了,按照他们的行话,这叫“临时炒货”。
炒货,又能怎样呢?不能怎样,只不过一般顾客要等10分钟以上。刘强东发现的商机,正跟这个“10分钟”有关。“一般要等10分钟,有时候还要等20分钟。在等的时候,我发现30%~40%的客户有事了,不等了。”于是,这个店主就白白流失了一个买主。那么,有没有方法解决让客户等上10分钟的难题呢?
当然有。刘强东去批发市场买了几十款产品来,然后去柜台发货。“我当时是炒了20个不同型号的刻录机,价格跟别人去批发一样。每个刻录机在海龙都找了24个柜台,每个柜台放上一个。给柜台放货,柜台很高兴,因为很多柜台拿不到现货,更何况不要任何条件。然后我就派个小伙子在海龙,保证任何一个柜台要刻录机,都是两分钟之内送到。”单单这个“两分钟送到”,就让很多柜台心动了,但精明的刘强东,还是给双方都设定了条件。他在给柜台留名片时,就说清楚:你卖我的刻录机,价格可能比别人贵一块钱,但如果我2分钟送不到,我赔你10块钱。店主一般想都不想就会答应下来。
就凭这个“灵机一动”的商机,那年的6月18日,刘强东的“京东多媒体”公司,正式在中关村开业了。
开始京东商城定位为传统渠道商,打算复制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经营IT连锁店。就在他兴致勃勃准备扩张的时候,2003年SARS来袭,这一场瘟疫遣散了中关村的喧闹和繁华,生意一落千丈。加之刘强东顾忌员工安全,就暂时关闭了所有门店。
没有生意做,就等于在亏钱,刘强东听说有人在互联网上卖东西,就四处打听互联网创业导师微信一七六五六九零四九参与进来。当时的搜易得数码商城风头正劲,刘强东成为了搜易得商铺上的商家。后来,搜易得的一位老员工回忆起来,说:“别的商家每次都要问你们的店租能不能降一降,但刘强东总是问,你们的程序是怎么编的、你们的流程是怎么控制的,他从来不关心价格,倒是对电子商务的后台技术很感兴趣。”
当时连BBS是什么意思都不懂的刘强东,为了推销自己的网上商铺,跑到一个论坛发了个“广告贴”,论坛的创办人这样回复了他的帖子——“京东我知道,这是唯一一个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光盘没有买到假货的公司。”因为这句话,当天刘强东就成交了六笔生意。
尝到甜头以后,刘强东对网上销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只玩过QQ和论坛,没上过当当,不知道卓越的年轻人,在查阅了无数电子商务的相关资料后,认定“电子商务就是未来!”京东转型的计划,便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甜水园附近的某个小区,有一天一家公司进驻这里后,住户们就再也不得安宁了。每天都有很多工人、货车在院子里出入。楼下的防盗门因为进出的人太多,坏了、永远都大开着……“大家只知道他们的老板叫强子,都烦死了。”一位住户抱怨道。
几年后,这家闹哄哄的公司终于搬走了,小区从此恢复了昔日的安静。也是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公司就是京东商城,而众人嘴里的“强子”,便是京东商城创始人兼CEO刘强东。
“老实说,我真的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区别,一点区别也没有。无非就是坚持,看准路子坚持一辈子。”刘强东的坚持意味深重,这种坚持使他把京东商城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幻想某一天上市套现。
2004年,围绕线下还是线上的问题,刘强东和公司骨干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当时线下是盈利的,线上则需要大笔投资,且回报遥遥无期。所以不少人反对转战互联网,刘强东又不能接受别人提出的两线作战,他觉得资金有限,需要聚焦,于是最终力排众议,决定砍掉实体店铺,专心经营网上3C业务。
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同,刘强东不太喜欢在广告上投入过大,他相信口碑是更好的营销。当然,在最开始,也可能是因为缺钱。从2004年到2007年,京东商城的规模并没有太大变化,后来刘强东总结原因,认为问题出在钱上,“完全靠留存收益发展,必须赚钱,所以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
因为缺钱,人员和设施配备捉襟见肘。刘强东虽然懂编程,但当时基本上是个互联网小白,雇来的网管水准也不太理想。在京东商城上线后的第三天,刘强东照常登陆服务器,发现公司主页被“黑”掉了,屏幕上面黑底白字,写着“京东网管是个大白痴”。重装系统后还是不行,刘强东赶紧找到一个懂行的朋友帮忙。这个朋友看了京东的服务器以后,不由的感叹到:“京东服务器是我看到的全世界最‘牛’的服务器,有1300多个病毒,700多个漏洞,任何一个有点黑客技术的人都可以攻破。”
2007年,京东商城的发展遇到了第一个瓶颈,当时公司年销售额过八千万,想壮大规模,但靠自有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银行不愿借款,刘强东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知道有VC。他与今日资本的总裁徐新女士见面后,主动提出想融200万美元。这个曾经帮扶过网易、土豆等知名企业的女强人,信奉一个道理——投对的人比投对的商业模式更重要。在第一次见面的交谈中,徐新就被刘强东的诚信打动了。一见如故,这个风投界的女伯乐非常看好刘强东,于是主动把投资额加码到1000万美元。徐新说,“电子商务烧钱很快,选中的黑马就要给足了钱,让它放心往前跑。”
“我相信每个能够做实业的企业家,能坚持10年的,背后的艰辛都无法言语,受到的磨难、困难都留在心里。所以,我希望投资者能够善待创业者。”刘强东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获得第一笔风投的时候,他就坚持一个信念:自己不会因为融资让出控制权。刘强东用这1000万美元筹建了广州分公司、购买了不少库房、扩充了产品渠道,产品种类从3000种增加到了18000种。与此同时,京东也打出了第一批广告,因为徐新告诉刘强东——互联网企业都是从亏钱开始的。
2008年10月,首轮1000万美元的风投亏完后,京东遭遇了第二次困境。当时正值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哀鸿遍野,刘强东先后会见了40多家VC,没有一家愿意掏钱。他回忆说,“2008年到2009年年初的时候,如果再拿不到钱,就只能过桥贷款,每年利息都是20%,相当于放高利贷了。”急得睡不好觉的刘强东,遇到了雄牛资本,后者是做了国美、苏宁十年的投行,在家电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看了京东的财务数据后,觉得没有问题,比竞争对手要强,于是慷慨解囊,拿出了1200万美元,第一轮投资人跟了800万美元,加上另外跟投的100万美元,京东得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的2100万美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在了升级物流平台、服务技术和扩建网络上面,这一阶段也是京东扩大规模的重要阶段。
在2011年初,京东商城获得俄罗斯投资者数字天空技术(DST)、老虎基金等共6家基金和社会知名人士融资共计15亿美元,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了物流扩建和技术研发方面。此时,京东商城的估值约为100亿美元。
2013年,本来是京东计划上市的一年,但新年伊始,传出了京东再次融资的消息,融资金额为7亿美元,而此时的京东估值掉到了72.5亿美元。估值缩水,折价私募,表明了京东对资金需求之急切,形势所迫不得不融。
在第四轮融资之前,围绕资金链断裂的猜测不绝于耳,刘强东却稳坐泰山,毫不担忧。如今,随着新资金到位,“京东将死”的传言基本绝迹,与京东同在船上的资本方也为数众多,刘强东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在京东这只大船上,从上船的那一天起,股东和船员都明白的道理是:船长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强东。对于IPO,刘强东现在说,“两年之内不考虑!”这意味着京东还将会有新的融资,刘强东要在上市之前就打造一个真正庞大的帝国。
“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句话放在刘强东身上,很合适。旧世界在哪儿?线下的世界。新世界在哪儿?网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