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启程参加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2019年12月29日 07:36

2017年,中国组建第34次南极科考队。组队期间,组队单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研究员数次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邀请他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并致函北京师范大学,希望协调安排张雁云教授出行。此次科考,我校共有4名队员参加。

11月25日,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从北京出发到新西兰,与已经到达那里的我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和其他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汇合,开始为期3个月的南极科学考察。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和邓文洪教授,将分别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2月在难言岛和埃蒙森海进行科考。此外,全球院的研究生李腾和赵剑将于12月前往中山站继续开展无人机航拍调查。

至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有徐汝梅教授、张正旺教授、张雁云教授、邓文洪教授和董路副教授共7人次参加了5次南极科考,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17年8月16日给北京师范大学函件的主要内容下:

你校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于2017年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承担了南极罗斯海新站选址和中山站鸟类调查工作,牵头编写了《罗斯海难言岛冰洞及企鹅湾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张雁云教授在南极工作期间,出色完成科考任务、实质性推进了我国南极鸟类学考察研究进程。该同志专业能力突出,适应南极极端恶劣环境,积极投身于南极鸟类科学研究工作。正是以张雁云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极罗斯海新站选址入选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五项重要成果之一。

围绕我国拓展南极发展和南极安全的战略部署,国家海洋局明确,在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执行“南极新站保护区选划”任务,制定出我国在罗斯海难言岛保护区选划方案,提交给《国际南极条约协商过会议》审议通过。

近年来,在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大背景下,创设南极保护区,已成为管理南极的重要手段。我国设立南极保护区,国家需求明确,战略意义重大。

经专门研究,我们认为你校张雁云教授是承担这项任务的最合适人选,张雁云教授本人也愿意承担国家重要的南极科考任务。但他承担着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且上课时间集中在11-12月。依据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安排,罗斯海保护区考察队需要在11月底抵达南极开展为其50天的调查研究,需要将其授课时间调整到9-10月。我们希望北京师范大学能够予以协调和安排,确保张雁云能够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和南极科考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积极支持我国极地工作,已成为我国极地科学领域一直重要的力量并做出了重要贡献。谨向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对我国极地科考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向积极参与南极科考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们致敬。

调查 无人机 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