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终于落下了帷幕,最终成交的数据定格在了1682亿元,数据是靓丽的,坐在下面的马云粑粑高兴的合不拢嘴。这个数据比乐观者估计的差了一点,比悲观者估计的好了一些,但是数据只能是数据,正如当天天猫和京东为1天还是11天的销量争的面红耳赤一样,毕竟数据都是掌握在平台自己手里,至于喊出多少亿,只要高兴就好。但除了数据,电商平台们面临的调整和威胁,并不会因为一天靓丽的数据而改变。
一方面电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新兴的经济领域,逐渐成熟,曾经增速的每年翻倍是常态,但现在的行业的增速已经回落到20%以下,正在逐渐接近传统零售的增速,甚至低于一些新兴的零售模式,未来会更加与传统经济增长趋同。当一个行业在告诉增长的过程中,即使有问题,也会被掩饰起来,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增速放缓,将对于投资缺乏吸引力,行业内的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由于电商已经形成了双寡头的发展局面,对于寡头来说,业绩的天花板已经显现,对于难于预约的市场占比,已经隐隐透出了未来的隐忧。
在电商逐渐老去的时候,一些新型的零售模式却发展的如火如荼,移动互联时代,由于人在整个零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导致了社交零售的崛起,一些这样的销售平台营业规模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百亿,以这样的营业规模,基本上可以进入电商销售的排名前十了,已经可以和发展了多年的当当,亚马逊等平起平坐了,但最可怕的是发展速度,这些传统品牌逾越100亿,很多人用了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这些新兴的社交零售平台,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就已经跨过了百亿的门槛,随着发展速度的爆发,更高的销售数据会被一个个的超越。虽然,社交零售在发展过程过程中,受到了政府的各项管制,但是正如当年的电商一样,任何新的事物的发展初期,都是泥沙俱下的,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已经无法牵绊这个已经蕴藏了蓬勃发展生命力的新趋势,这一点已经让马云们睡不着觉了。
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各种不同的购买模式,可能是从网上订购蔬菜派送到家,可能是通过家乐福的APP进行产品的订购,或者通过云集,网易考拉购买产品,亦或是走过无人便利店的时候进去尝尝鲜。这种去中心化,更加多元维度的购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虽然双11的数据仍然靓丽,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人士如何购物的,就明白了电商的明天并没有1682亿这么乐观,未来是90后的,甚至是00后的,电商在这些人严重,无疑已经成了油腻中年男,最终在这些人的鄙视链中,只是多了一环,电商也会成为这么谈资中的调侃对象。如果失去了90后,00后,电商还会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