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高盛,能否依靠金融科技再创辉煌?丨亿欧智库
   来源:亿欧     2020年02月20日 17:58

作为华尔街唯一一家历经148年屹立不倒的巨擘,高盛一直是“精英主义”的代名词,但从去年,高盛开始运用金融科技实现业务转型,慢慢开展“接地气”的零售银行业务。

与此同时,高盛集团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石赫伟,在今年9月12日于纽约举办的巴克莱金融服务会议上,公布了高盛未来三年增长机会并将于第三年带来50亿美元营业收入的战略。其中,来自FICC业务机会增长10亿美元,消费者贷款、高净值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业务及融资的增长预计20亿美元(其中,预计消费者贷款为10亿美元),投资管理业务(IMD,包括私人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增长10亿美元;投资银行和股票客户覆盖各增长5亿美元。

高盛在近150年历史中从未做过消费者业务,也从未开过零售分支机构,如今却利用金融科技将消费者业务提升到与高盛强项FICC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走下神坛的高盛,能否依靠金融科技再创辉煌?

本文希望通过对高盛透过对高盛市值、营业收入、净利润、业务结构等综合梳理,分析高盛所面对的困境,以及金融科技布局。原因:业绩下滑,盈利压力加大

高盛作为美国五大投行仅剩的两家之一,金融危机后,虽然杠杆率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一心一意专注投行和交易业务,曾是许多竞争对手银行的榜样。然而,随着经济复苏和监管趋严,投行业务不断下滑,高盛面临增长停滞和业绩下滑的挑战。

一、高盛市值前被甩开、后被紧逼

市值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一个公司业务和前景的综合判断。2017年11月3日,高盛市值为972.29亿美元。与 2016年全球TOP10投行相比,高盛的市值已被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远远甩开,同时又被摩根士丹利步步紧逼。

作为曾经五大投行仅剩的两家,高盛的市值在2009年还比摩根士丹利多出大约500亿美元,身价相差悬殊;但是,近几年,两家投行的市值越来越接近,今年7月,高盛市值甚至被摩根士丹利反超,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

二、营业收入波动无常,总体下降,被摩根士丹利赶超

从2007年至2017Q3,高盛营业收入经历2008年大幅下降、2009年大幅上涨之后,2010、2011年呈下降趋势,在2012年上升18.6%,此后直至2016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Q1-Q3,高盛营业收入24239百万美元,同比2017年前三季度增长8.3%。但是,高盛自2015年以来营业收入一直低于摩根士丹利,且差距不断拉大。2017年前三季度,摩根士丹利营业收入28445百万美元,比高盛高4206百万美元。

三、核心业务FICC业务直线下滑

据财报显示,高盛目前有四大类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向由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政府组成的多元客户群体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包括合并和收购,资产出售等;

机构客户服务业务,促进客户交易,并在固定收益、股票、货币和商品市场提供做市服务,主要是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及政府等机构客户合作;

投资与借贷业务,通过投资与贷款向客户提供融资,一般为长期贷款。

投资管理业务,向众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横跨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服务和投资产品(主要通过独立管理账户及集合投资工具,个人客户主要为高净值客户)。

FICC业务是高盛机构客户服务业务的下设业务,FI是Fixed Income的缩写,意为固定收益业务;第一个C代表Currency,为外汇业务;第二个C代表Commodities,即大宗商品。

在经历了FICC业务黄金十年之后,2013年,很多投行因为市场低迷纷纷收缩FICC业务,但是高盛仍然坚持FICC业务。高盛在2013年财报中是这样阐述的:“高盛本着对客户需求负责的原则,无论在产品业务覆盖范围还是在地域结构范围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面对美国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的变化和行业客户量递减的趋势,高盛会坚持FICC业务,这部分业务能够清楚反映高盛基于业务已覆盖范围的客户需求,同时也会带动相关业务链客户量的增长,在过去的三年里,高盛FICC业务市场占有以30%的数量逐年递增。”

高盛FICC业务曾经是高盛赚钱的机器,但是2009年以来FICC业务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营业收入占比也不断下降。2017年Q3高盛FICC业务收入1452百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07%,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7,4%。虽然同阶段所有的主要银行都面临FICC收入下滑的问题,但有些银行在第三季度的降幅依然小于高盛,例如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团分别为21%和16%。

四、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占比下降,其余三类业务总体上升但占比不稳定

FICC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也导致了高盛业务结构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近两年,高盛业务正在不确定的来回摆动。

2012年以来,高盛的营业收入相对稳定,但仔细观察其营业收入构成,我们发现四类业务正在不确定的来回摆动。2012年以来,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始终排在首位,但是总体上处于逐步减小的趋势。2012年的占比为53.1%,至2017年前三季度占比降为39.3%。2017年前三季度收入占比排在第二位的是投资银行业务,占比为21.6%,2012年为14.4%,此后占比总体上不断提高。投资与借贷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排名第三和第四,虽然两类业务占比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波动很大。

五、高盛2009年以来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但净利率有所回升

高盛2016年净利润已经从2009年的13385百万美元下滑至7398百万美元,但净利率有所回升。2017年前三季度,高盛净利润为6214百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3%。

总的来看,金融危机后,高盛市值前被甩开、后被紧逼,FICC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与2009年相比,高盛营业收入已经下降了大约四分之一,一直低于十年前水平。高盛业务正在遭受业绩下滑,盈利压力加大,使得高盛积极投资布局金融科技,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战略:拥抱金融科技,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今年4月,高盛原科技主管查韦斯升任CFO,直接负责高盛在“金融科技”领域内的投资。查韦斯获得提升也意味着高盛作为华尔街投行的代表,正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

高盛认为,我们还处于金融科技整个进程的最初期,未来将有巨大机遇。金融科技对于高盛来说,已经渗透到其文化之中。

综合来看,高盛的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主要有一下三点:第一,加强资金、人力资源投入,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第二,利用金融科技开拓新业务;第三,积极投资金融科技公司。

一、加强资金、人力资源投入,提升核心业务能力

通过分析高盛的财报和招聘信息,高盛通讯和技术费用逐年增加,技术人员招聘力度加大。

1-通讯和科技费用逐年增加

2013年以来,高盛在通用和技术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虽然增幅较小,却是各项费用中唯一一项逐年升高的。同时,通用和技术费用在营业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前三季度,高盛通用和技术费用为667百万美元,营业支出占比4.1%。

2-高盛46%员工为技术人员

在一份针对高盛2000多个不同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工作岗位报告分析中发现,高盛非常重视技术和数字金融领域。截至2017年9月14日,46%的高盛工作岗位是技术性工作。技术性岗位中比例最高的是平台职能岗位,其次是运营工程和股票技术岗位。

3-自动化交易程序

高盛已经开始货币交易的自动化,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4名交易者实际上可以被1名计算机工程师所替代。同时,在2017年6月,高盛因其将首次公开发行(IPO)分为127个步骤,并寻找实现过程自动化部分的方法而成为新闻头条。高盛建立的一个接口——交易链接——正在取代非正式的支票清单,并追踪与IPO相关的法律和合规审查。

二、利用金融科技开拓新业务

高盛从2016年开始利用金融科技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已开设互联网银行GS Bank,自建网贷平台Marcus,并正在打造智能投顾平台等。

1-开设互联网银行GS Bank

基于2015年收购通用公司旗下的约有150亿美元存款的网络银行GE Capital Bank,2016年4月高盛推出了网上银行GSBank.com业务,服务于普通个人储蓄业务。其中,CD(大额存单)账户最低存款额500美元,储蓄账户最低存款额仅为1美元。高盛的储蓄账户存款利率为1.05%,1年期CD的利率为1%,5年定期CD的利率为2%。与传统银行相比,高盛储蓄账户的存款利率是传统银行的100倍,5年期CD利率是传统银行的3-13倍。

截至2017年9月底,高盛的GS Bank来自个人的在线存款已经达到1327.61亿美元。其中,个人银行与网上零售654.82亿美元,大额存单325.37亿美元,存款清算159.74亿美元,机构存款187.68亿美元。

2-自建网贷平台Marcus

2016年10月,高盛推出了其零售互联网贷款业务平台Marcus。Marcus平台为用户提供最多3万美元、两年到六年期固定利率、无额外费用的个人贷款,主要目标人群为有较高信用卡债务的消费者。据Marcus平台负责人Talwar介绍,为了准备Marcus平台,他们提前与10000位消费者进行了交谈,并根据他们的回应量身打造网贷平台,提供透明的分期贷款。

3-开发智能投顾平台等

今年3月,高盛在官网上发出招聘启事,称正在推进全新的自主智能投顾产品建设,主要是想通过自动化的投顾平台,来服务资产在100万美元或以下的“大众富裕阶层”。

除此之外,高盛还在开发即时通讯平台Symphony,可以帮助投资者在数据中找出可能影响价格走向关联信息的Kensho等。

三、积极投资金融科技公司

高盛主要有四个负责对科技企业投资的部门或基金:第一,GS Growth,主要负责对软件、技术推动型业务服务、健康医疗IT企业进行投资,投资金额为250万美元以上;第二,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Partners,GSIP基金和增长型股权投资团队主要投资面向消费者或B2B2C的高科技企业;第三,Goldman Sachs Private Capital Investing,主要为“增长型企业和中间市场企业(介于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提供长期资本,投资金额介于2000万美元与1.5亿美元之间,主要通过普通股、优先股和结构性工具;第四,Principal Strategic Investments,是高盛对金融科技企业以及打算使用新技术发展业务的市场基础设施类企业投资的部门。

据亿欧智库统计,高盛自2016年以来已经投资29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资类型也非常广泛,包括大数据分析、信用及征信、保险、理财、借贷等。具体投资企业名称以及企业最新融资时间、融资轮次和金额见下表。

高盛称自己素有“适应环境变化”的传统,面对业绩下滑,高盛选择拥抱金融科技。然而,拥抱金融科技的效果如何,还有待继续观察。

【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三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于12月13日-14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诚邀您来见证!猛戳链接查看活动详情:http://www.iyiou.com/post/ad/id/420

业务 美元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