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媒体)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李盈盈)还有几个小时,双十一“剁手”“大战”即将上演,网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网购狂欢,很多人的购物车里已经塞满了等待零点支付的订单。
有数据统计,2016年11月11日当天,网络消费交易金额超过1207亿元。但是,记者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2016年,二中院审理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6件, 占涉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纠纷案件总数的比重为3.97%;而2017年1月至10月,二中院审理了79件,占涉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纠纷案件总数的比重为21.35%,网购纠纷呈急剧增长态势。
双十一网购节铺天盖地的广告
商家变相夸大折扣幅度 上当消费者冲冠一怒上法庭
据了解,近两年法院审理的网购维权案件中不乏奢侈品。而且,被诉主体多为知名电商,此类案件的原告多为“职业打假人”,他们多选择网络交易平台上的“专营店”、“旗舰店”或知名品牌自营网店起诉。二中院审理的案件中,涉及大型网络购物平台的案件超过30起,其余50余起涉及在购物网站的开设网店的商家。
当前,网络购物环境下,购买者可以通过截屏、拍照等方式留存证据,全程记录交易过程,证据采集较为方便,特别是涉及价格欺诈及商品虚假宣传问题的案件,胜诉率较高。下面几种容易产生纠纷的情形消费者不能不当心。
网页宣传展示的商品状态与实际不符。此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家直接作虚假介绍或承诺;另一种是商家表述模糊,诱导购买者对商品的性能、品质等形成错误的认识,进而作出购买决定。
还有的商家优惠规则设置复杂,变相夸大折扣幅度。如今年双十一各很多商推出的“定金翻倍”、“定金膨胀”、“购物津贴”、“红包”、“品类购物券”等促销活动,多重优惠规则的具体使用条件被模糊处理,让消费者误以为优惠幅度很大。
而且,有些合同条款具有隐蔽性,往往在网页最下面等隐蔽区域以小字方式呈现,有的需专门点击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对消费者具有较大误导性。
还有的“平台自营”其实不是“自己实际销售”,也极易造成消费者误导,进而被诉欺诈。
远离陷阱 不能贪图便宜冲动购买
如何避免消费陷阱,法官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冲动消费。不要看到“满100减50”“消费200送600红包”、“七天无理由退货”“全民购物狂欢”,就冲动消费。
某平台的“双十一”广告。
还要慎重挑选,避免唯价格论。如果有购买需要,买前先横向对比同类产品,综合考虑商品品质、售后服务、购买评价、店铺信用等多方面因素,慎重挑选出品质好、性价比高的商品。
“慎付定金,避免盲从潮流。”有人预付定金后,一旦忘记继续付款,定金不退。法官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预售条款,充分了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慎付定金。
“妥存证据,避免一买了之。”注意留存销售页面、交谈记录、付款凭证等信息,以便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一旦权益受损,消费者可向工商管理部门、价格监管部门投,也可向法院起诉主张相应民事权益。
“网络商品经营者要树立诚实经营理念,多方位提高竞争力。同时,网络交易平台应规范运营,严格监管。”法官表示,网络交易平台一方面对于“自营”商品要加强管理,客观准确界定“自营”概念,同时要提高店铺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平台上的商铺的经营资质,全面如实记载平台交易信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