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双11”即将来临,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买买买,近期,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邮政局等多个部门密集出招,针对虚假折扣、有价无货、假冒伪劣、快递爆仓等乱象采取各类行动和举措,对今年“双11”进行全方位规范。(11月3日中国新闻网)
每逢“双11”,光棍忙着抢人,电商忙着抢钱,全网“双11”总成交额屡创历史新高。然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虚假宣传等问题,也成为消费狂欢的“后遗症”。比如,消费者担心的虚假宣传、价格虚标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过去电商惯用的“先涨价后打折”伎俩,在“双11”又故伎重演。调查显示,去年“双11”,52.99%商品、75.52%畅销商品“先涨价后打折”,使网购的繁荣严重“注水”。
不可否认,每逢“双11”网购促销大战来临前,不少商家就开始玩起了“先涨价后打折”的花招,如部分商品提价20%后准备再六折七折销售。鉴于此,连续几年“双11”前夕,工商总局要约谈多家大型电商打“预防针”,要求全面梳理网络商品价格,防范“先涨价后打折”,也不得虚构成交量、成交额。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监管打的“预防针”,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问题是,“先涨价后打折”已涉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踩了不正当竞争的红线。基于此,今年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密集出招,针对虚假折扣、有价无货、假冒伪劣、快递爆仓等乱象采取各类行动和举措,对今年“双11”进行全方位规范。特别是,工商总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提前采取行政告诫、联合座谈约谈、发布典型案例、加强警示宣传、强化监测监管等方式,并重申不得“先涨价再打折”。
近日,首批500家“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目前已经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布。因此,治理“先涨价后打折”痼疾,不能依赖于电商自律,也不能止于监管打“预防针”。首先,应将“先涨价再打折”等价格欺诈行为,纳入电商黑名单。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清除抑制消费的障碍,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特别是,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改善消费环境。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