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
鄂晓菊
摘要:近年来,作为预科教育必修课的大学语文遭遇不少现实困境。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期对大学语文学科的發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语文 少数民族预科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0-0157-01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全国教育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纵观目前国内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学习却并不乐观。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大学语文时遭遇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学校和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
民族预科学校中的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母语也多为少数民族语言,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中也多以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进入高校之后,尽管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可用汉语和老师和汉族学生进行交流,但在语言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依然与汉语授课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在诗词古文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教师会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作出不同的讲解和加以照顾,但面对汉语授课生在语言上的优势,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上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编写教材不合理
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目前国内高校语文教材编排上多选择我国历代名家名作和世界各国作家精品,但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选取却少而又少。加上大学语文课时所限,在实际教学中授课老师也只能选择性地对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详解,这些都使大学语文教育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和文化需求,以致他们在学习中常常产生陌生感。
(三)课程地位边缘化
大学语文在国内各个高校虽都有所设置,但因其没有学科支撑,加上不能为学生的就业带来直接有益的影响而备受冷落,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放到更具实用性的学科的学习上,如计算机和外语等。定位的不清晰加上思念观念的差异,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学校地位日益边缘化。
(四)教师发展没有保障
由于是非独立学科,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并不受重视,任课老师也往往由文学院和非中文专业的老师兼任。教学研究方向不明确,课题申报和项目研究模糊,加上没有学校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方向和学科研究的脱节,教师工作精力分散,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预科的语文教育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适当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分等级水平对学生进行授课,以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大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全校性的汉语水平能力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划分等级,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等级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授课,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革新教学教材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作品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需求,增加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讲解时间和深度,如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作品和不同民族的风俗的讲解,也可以对照相关民族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述,从而让学生在讲解中更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工具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加大课时比例,引入竞争机制,使其成为学生毕业或是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增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改善大学语文在大学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现状。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科的发展。学校管理层应对大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准入门槛,同时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政策鼓励。另外,民族高校应设立高等语文教育的培养点,从根本上加强大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少数民族院校的健康发展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队伍只有正视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自身的需要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使其从根本上走出边缘化的困境,才能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坤.探究性学习在少数民族汉字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王俊峰.分层教学策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
[3]傅书华.关于高师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若干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