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017年,2015年初提出的提速降费已实施两个年头,从工信部的数据看,2015年超额完成了目标,2016年三大运营商也基本落实提速降费方案。但总体看,移动宽带的平均每M流量的资费和固网宽带平均每M带宽的资费下降30%左右,远超过三大运营商的承诺。但用户的“获得感”并不充分,大多数用户表示没感觉。究竟怎么回事呢?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
在政府部门响应用户号召和要求,正式发出要提速降费的死命令之后,2013年上半年,我国实测用户可用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为2.93Mbps,提速降费实施后,宽带速率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上半年,用户可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至9.46Mbps。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秀出提速降费成绩单:截至2015年底,中国移动全年手机上网资费较2014年下降43%;中国电信流量平均资费同比下降31%,有线宽带单位带宽价格下降58.8%;中国联通移动数据流量综合单价降27%,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平均单价下降49.6%。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2015年三大运营商因提速降费少收了400亿元,按13亿用户计算,平均每人每月省2.6元。
那么,为什么移动、联通、电信都说提速降费已落实,用户却感受不到,背后的真实原因?
第一种可能、运营商玩文字游戏
移动、联通、电信都说提速降费已落实,只是基于提速不降费而已。实际上,网络提速之后,用户的平均流量也增加了,流量的增加速度远高于网费降低程度。所以,实际花费在流量上的钱,尤其是手机4G流量的钱,是不降反升的。所以即便单位流量的费用降低了,但是因为使用的总体流量增加了,自然用户是感受不到降费了。
第二种可能、用户期望太高
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程度没有达到广大用户的期望值,市场竞争不充分,所以用户大多是不满意的。主观和客观有时候往往主观先起了作用。
第三种可能、与国外资费相比,资费依然偏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资费来说,现在只能说国内绝对资费的水平不比国外高,可是相对国内网民的人均收入来讲,国内的通讯费用占网民人均收入可支配的支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虽然三大运营商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提速降费”方案,但是,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击中用户痛点,总体难让人满意。因此“获得感”也不明显。要想让用户有好感,就应该从用户的痛处着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