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麦230,关键在两端,前期有好头,后期有好天。就是说,种好小麦是获取小麦丰产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我市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看,限制小麦产量的因素恰恰是未能抓好“种好小麦”这关键的一端,而不能实现生产“前期壮苗越冬,中期稳健生长;后期植株不早衰”的目标。
一、当前我市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播期短,全苗比率低
在生产实践中,小麦往往因土壤墒情不足或播前长期阴雨,田地湿烂,影响适时播种。如抢时播种,很难实现一播全苗。墒情不足时,会出现二次出苗的大小苗现象;阴雨天则会延误播种,二者都不能实现壮苗越冬的目标。
2、播种量过大,分蘖缺位冬前旺长拔节
很多农民形成了“狠苗”的习惯,小麦的播种量一直居高不下。一般的播量在20公斤左右,多的则达40公斤。可常常在播后又会出现有利的天气条件,促进了小麦的出苗,有的基本苗可达40万以上。因为苗太稠,个体空间小就会出现低节位分蘖缺失,如遇前期气温偏高,小麦生长加速,出现年前拔节的旺长现象。
3、长期的重底肥和前期追肥方法,造成早衰和倒伏现象严重
一些农户抱着老经验或者图省事,对化学速效肥料的使用采取“一炮轰,早追肥”的方法,不但造成后期小麦因供肥不足而早衰,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不恰当的使用了返青肥,造成小麦地上部第一节间过分伸长,降低了抗倒能力而发生倒伏,一些300公斤产量的田块发生倒伏,施肥不科学是很重要原因。
二、种好小麦的关键技术
1、小麦要种好,良种很重要
由于国家的改革开发政策,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育种手段的改进,现在国家每年都可审定通过数十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应该都有其特点,亦应该都是良种。良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选择适合本地区生产的良种。
2、小麦要健壮,整地要像样
精细整地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也能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对一些多年实行旋耕的田块每隔2-3年,要进行一次深松,深翻深度要达20厘米以上,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增强防旱抗倒的能力。深耕后,上松下实,保住墒情,土地平整,不留扶脊垄。如遇干旱,有条件可先造墒,既先浇底墒水,后进行翻耕;进行秸秆还田的要在播前15天旋耕两遍,切碎秸秆和根茬,如能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则效果更加。
3、科学施肥很重要,节本增效产量高
要改变过去把总施肥量的70%作为基肥的施肥方法,改为基肥50-60%,追肥40-50%,特别要注意氮肥后移,少施或不施返青肥,重施拔节肥,适施穗粒肥。拔节肥的施用时间为3月中下旬,小麦第一节间基本定长时,施总施肥量的30%左右,最迟应在4月上旬结束,4月中旬后,根据苗青,适当补施穗粒肥。
4、病虫草害综合防,节本增效提产量
小麦的生长期长,病虫草害种类多,要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做到一次作业,综合收效,努力降低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效果,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5、小麦生产很重要,抗灾准备不可少
小麦在田时间长,每年都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各种病虫草害更是除之不绝,所以,做好各种抗灾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是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