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许多普通人看来,科学大师总被一层神秘和崇高的光环笼罩者,他们总是目光敏锐、高瞻远瞩,他们的话往往代表着一种权威甚至是真理,他们对未来的一些预测也就往往近乎一种神示。实际上都是如此吗?
正如俗语所说,就是上帝也会犯错,更何况同为凡夫俗子的科学家们呢。通过以下的一些历史上的事例,我们知道了一些大科学家和权威们是如何出错的——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嘲笑他们,而是想让大家明白,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能犯错,即使是最权威、站在科技最前沿的科学家也不能完全正确、永远正确。
1875 年:汽车
如今,全世界许多人都在享受着汽车给我们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所以,有人也把现代社会和文明形容为 " 坐在汽车轮子上前进 "。可是,就在 100 多年前的 1875 年,美国议会在关于汽车发展的讨论时,却有着如下记录:" 唯利是图者们手中所掌握的汽车,可造成最严重的火灾和爆炸危害。靠汽油驱动的无马马车,排除了对马的使用,其结果将造成我国农业的毁灭…… "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评论完全是出自一些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之口。
看来,在那个年代里,对新技术的抵制和恐惧,并不只是中国那个闭关自守、坐井观天的西太后和她的孤陋寡闻、保守排外的子民们,就连美国这样一个最不因循守旧、最富创新精神的国度,也有这样一些排斥新生事物的老古董。
1880 年:电灯
1880 年 1 月 6 日,《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这么一篇社论,主要内容是:" 爱迪生的电灯,绝对不是气灯的竞争对手,因为每点 8 盏电灯,就要配一台发电机。所以,整个纽约起码要配 25 万台发电机,而 1 台发电机的费用为 3000 美元,25 万台总共需要 7.5 亿美元的巨额投资!"7.5 亿美元就是放在现在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而在当时来说那更是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天文数字。所以电灯的普及似乎真是不可能的。该报还引用了一位著名的电气学家的权威性意见:" 电灯可能会热闹一时,但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不了多久,爱迪生的名字将同他的电灯一起销声匿迹,很快被人们所遗忘。"
然而,翌年秋天,爱迪生的发电厂就建造起来,并开始正常运转,源源不绝地为整个纽约和附近的费城提供了电力,而且发电厂的造价也不过千万美元。到如今,明亮的电灯几乎闪烁在世界每一个角落,而爱迪生的名字也和电灯的光辉一样,永远照耀在每个人的心田。倒是那位 " 著名电气学家 ",一时成了人们讥笑的对象,然后就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1882 年:交流电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后,又创造了直流电线路和输电系统。1882 年,伦敦和纽约相继使用了直流电,但输电距离不过 3 千米长。美国工程师威斯汀不满意那种现状,他认为应该用交流电代替直流电,以增加输电距离。但发明了直流电的爱迪生这时却固执地认为,交流电不如直流电,他还用高压交流电电击死一条猎犬,来证明交流电的不安全性。但爱迪生的固执,并没不能阻挠和改变交流电被广泛应用的进程。
这回,轮到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自己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了。这也说明,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都会有局限性的,他们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可能落后于时代。
1889 年:电磁波
1886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实验室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但高兴和激动之后,他却接着说出了这样一句泄气的话:" 电磁波不会有什么用途。" 就好像他费尽千辛万苦地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只是闹着玩似的。1889 年,一位工程师问赫兹:" 电磁波能否用来进行通讯联系?" 他答道:" 如果要利用电磁波来进行通讯联系,那非得有一个和欧洲大陆面积差不多的巨型装置才行。" 然而,就在赫兹说这番话的同时,就有人 " 不信邪 ",偏偏致力于电磁波的应用研究,他就是俄国科学家波波夫。6 年后,波波夫终于运用电磁波,拍发出了 "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 这样一串字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而且,拍发出电报的装置的体积离 " 欧洲大陆的面积 " 相差甚远,还没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大。
不知道这个首先发现电磁波的人,在收到写有自己名字的电报时,会作何感想?
1895 年:X 光和无线电
1895 年,当 X 光技术出现后,英国科学界公认的领袖、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开尔文勋爵便评价说:" 不久后,人们便会明白,X 光不过是一个童话。" 数年之后,他又声称:" 无线电这东西没有什么用途。"
如果是在 X 光和无线电已经非常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今天,听到一个地位如此显赫的老科学家说出这样的话,我们肯定会认为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就是这位可敬的老先生大脑出了问题。
1902 年:飞机
飞机确实是能够证明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大奇迹。如今的人们对于这么笨重的 " 大鸟 " 能够在天空中那么轻盈地翱翔早已见惯不惊。然而,在 1902 年,美国科学界泰斗、数学家、海军科学顾问西蒙纽科姆却这样谆谆告诫人们:" 依靠比空气重的机械飞行,是不现实的,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毫无意义。" 在塞缪尔•兰利教授的动力飞机试验失败后,当时的《纽约时报》也马上提出 " 及时、善意 " 的 " 忠告 ":" 但愿兰利教授不会因为继续耗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飞机的试验,而使自己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伟大形象受到损害 "。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是,仅仅 7 天之后,同兰利教授关系密切、走火入魔地从事飞机研究的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处女飞行。
当我们乘坐着飞机在高高的云端上一日千里的时候,我们心里自然明白,到底是谁的形象受到了损害。
1920 年:火箭技术
如果说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是人类的愿望,那么,在宇宙中遨游则更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最强烈、最大胆的梦想。但是,即使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的 1920 年,美国的报纸还引用了一个据说是物理学权威的一段话,嘲笑美国火箭技术开拓者们所做出的努力,说 " 该火箭在脱离了地球的大气层以后,本应开始漫长的旅行,但此时它已既不能靠内部装药的爆炸燃烧加速,也不能保持飞行了……这是因为,戈达德教授没有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不知道要让它起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做法是愚蠢的。如果不能说他现在欠缺美国高等院校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这样的错误,只能使人们认为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如果今天的人听到这样狂妄无知的话,一定会建议说这些话的人再到高等院校去进修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的。
1923:核能利用
核能已经成为人类开发和应用新能源的主要目标。但是,在 20 世纪初的 20~30 年代,就连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料到核能时代已近在咫尺。1923 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密利根曾说:" 无法想像人类能够开发原子能。那完全是一种不科学的空想,是欺骗孩子的谎言。自然界使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形成了连傻瓜都能明白的、简单的组合,这些元素使世界的大部分有了形状。这里不存在着什么使元素解体的能量。" 最先敲开原子大门的卢瑟福,在 1933 年的一次演说中也这样声称:" 一般说来,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取得能量,这种生产能量的方法是极端可怜的,效率也是极低的。把原子量嬗变看成是一种动力来源,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爱因斯坦也作如是观,不过他的回答很婉转、含蓄,当记者问他原子能是否可能被实际利用时,他说:" 那就像夜里在鸟类稀少的野外捕鸟一样。" 另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拉瑟福德也反复说:" 那些企图从原子转换中取得某种能源的人,不过是痴人说梦。"
若不是身处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核能的开发利用,听到这么多重量级的物理学大师的话,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对原子能的前景产生怀疑。
1945 年:原子弹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原子弹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也是同一个爱因斯坦,却认为人类要成功制造出原子弹,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在 20 世纪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到了 1945 年,原子弹快制造成功的前夕,罗斯福总统的海军顾问威廉•莱西上将还坚持认为:" 我作为爆炸物的专家,要说:原子弹之类的东西决不可能制造成功,就是制造成功了,它的威力也决不会像有些人所形容的那么大 "。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当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升起的时候,爱因斯坦和莱西将军的内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想?
1956 年:航天技术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委员查德•伍利勋爵关于宇宙航行有一段妙论,他说:" 那些宇航之类的主张,纯属痴人说梦。" 仅一年之后,苏联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人类航天技术的进步。
这个时候,真不知道谁才是痴人?
1961 年:通信卫星
1961 年,美国联邦通讯部门的专员克雷文还说:" 实际上,还看不出通信卫星会为改善电话、电报和电视广播服务提供机会。" 次年,第一颗电视转播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消息见报的当天,就有记者去访问了克雷文,故意让他对此发表感想。
克雷文当时是什么样的尴尬表情,隔了这么多年,我们一定也可以想像得出。
1964 年:计算机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说过:" 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约只有 6 部。" 美国的一家大公司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在 1964 年也谈到,没有必要研制微机,像美国有十几台大型计算机就足够了。
到目前为止,全球的计算机到底有多少台,恐怕谁也统计不出来,反正起码是个天文数字,6 台或十几台的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