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更狠,宇宙如果没有观测者,包括人的话,宇宙还存在吗?
首先,你问这个问题,就已经将宇宙独立于人了,既然没有观测者,那你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怎么来的?
所以这个问题与答案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如果真的要回答,或许还有另一个可能,即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意识”的主体。
当今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关于意识科学的理论,即零点场理论。零点场理论认为意识主体不可分,且认为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质上是同一块“屏幕”,只是投射的内容或体验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认为最原始的意识,也可以说就是意识的最基本的原理,总结一句话就是在亚宏观结构上的物质(有可能是DNA里的复制酶等等)具有了对微观量子的双向性的感应能力。这种直接感应到的意识我称之为I类意识,也就是无条件反射意识;而猫狗经过训练可以看到它们具有条件反射意识,我称之为II类意识;像人不仅仅具有上述两种意识,其实还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识固化基础上的系统化和工具化,这种,我称之为III类意识。这三种意识,都可以认为是某一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点场理论中说的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
人类的意识包含了以上三种形态的全部,而III类意识是人类区别其他动植物的关键。人类智力的基础是产生意识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储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储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纠缠网络,这个纠缠网络具有脑全息特征,这是脑全息理论起作用的深层次机制。III类意识是思维处理的能力,包括逻辑链条、记忆整合等。每个人的第III类意识都是这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宇宙的纠缠时空网络和人的第III类意识,即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具有相似性,这个纠缠网络具有无标度性,或许人类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就是宇宙时空网络的部分和局部。
存在,是一种群体性的感应信息。例如拿海洋中的某种鱼来说,这个种群中的共同基因决定了种群所有个体可以感应外部世界,对于感应不到的对于它们可以认为不存在。如果有某一只鱼基因突变,感应到了不同于海洋内的陆地上的某种信息,对于这个种群来说,仍然不存在,因为它们没有这个基因可以感应到某个个体的感应。
人的认知是基因信息的升级版。对于人来说,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认知,都是来源于“意识”的结果,而且是群体性的。感应不到的可以认为不存在,个体感应到而群体不认可的,仍然可以认为不存在。这里所说的认知,主要指群体性经验认知,如系统化的经验认知、近现代科学等等。这里的认知不是指观念思想,如宗教、哲学本体论、科学观念等等,这些观念思想对于群体性来说,只具有群体性内部信息熵减的作用,而不具有群体性对外物理熵减的作用(个体同样)。这也是观念和经验思想可用数学工具所做的区别。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认知,都是来源于“意识”的结果。存在是群体性的感应信息,那么如何判断感应不到的“存在”?根据经验归纳,既然有感应到的存在,也必定有感应不到的存在。
按照人类已知的方法论和逻辑去做。特别地强调,我说的是方法论,不是世界观。就像人们今天信誓旦旦的说世界是物质的那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已知可观测得到的,都是物质的,那么按照归纳法,观测不到的也一定是物质的。这种思路可以说有道理的。至于物质是否是世界的本源那是另外一个探讨的话题。
人类感应有极限,在感应极限达到不了的地方,只能,而且只能用逻辑的方法认知世界。
其实在当今的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认为数学是宇宙真实性的基础,而非人类思维的工具。他们认为,在数学上可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在各自独立的宇宙中发生。
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必定是存在的。这也是一种认知方法论。
对于不可证伪的“理论”,当今很多科学家喜欢用另外一个认知方法来说明问题。贝叶斯证实理论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统计学家托马斯·贝叶斯的概率论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框架。贝叶斯证实理论允许这样的事实存在,即现代科学理论提出的主张通常远远超出了目前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例如没有人真的看到过原子),所以今天的理论通常很难简单放入证伪和不可证伪的二分法中。相反,对理论的信任往往落在了连续统的某处,当获得新信息时,会在0%和100%之间上下滑动。
根据贝叶斯主义的观点,对信念概率的指定既是主观的,又是理性的,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主观地认为具有不同起初置信度的假说。运用贝叶斯公理,根据新证据而理性地改变这些主观指定,会导向研究者们所持信念的会合。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弦理论研究中心工作的Dawid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说:“承认非经验实证是科学的一部分,并且其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将为讨论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而不是假装它不存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Joe Polchinski是一位坚定的弦理论学家,Polchinski同样也采用了Dawid的非经验主义论证来计算了多重宇宙存在的贝叶斯概率为94%。
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必定是存在的。实际上,当今很多人就习惯这么来理解事物,如“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考了第2名,那一定有第1名存在,虽然没见过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