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发展才有最美乡愁
   来源:时代风采     2020年05月21日 00:21

...镇曾厝海外宗亲回乡请火谒祖 鹭岛杂谈

知几

无论是忙时还是闲时,陈兴奎都喜欢呆在自己的合作社基地里,看着上百亩枝头挂满果实的蓝莓树。陈兴奎觉得自己四年的辛劳付出有了回报。

走农业合作社这条路,一开始会很苦,因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但是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工会对他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帮助,因此这也算是一段苦中带乐的历程。

人留住乡愁才记得住

长期居住在昭阳区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场盛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都会有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往返于市区和郊区,大部分摩托车上都坐着两个人,摩托车后排那个人身上往往还会背着背篓,里面放着铲子、电钻等工具,遇到下雨天他们衣服、鞋子上都是泥水。

他们是昭阳城区附近乡镇农村进城务工的队伍,其实,昭阳区这些每天早出晚归进城务工的摩托车大军只占了昭阳区新工人群体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新工人分布在昆明、深圳和江浙一带。相较而言他们远赴异乡打工可能收入会高一些,但是却不得不让父母、妻儿留守在老家,这种亲情上的缺失一直都是他们心底最深的遗憾。

作为一个深受家文化熏陶几千年的国家,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活在“父母妻兒热炕头”的温情之中。“如果在家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谁都不愿意‘抛妻弃子跑到异乡打工”,相信这是每一名外出打工者的心声。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要记得住乡愁先得把人留下,那些长期漂泊在外打工的新工人更多的是流浪之苦和思乡之情,而不是乡愁。

距离昭阳城区7公里左右的旧圃镇是昭阳区外出务工新工人输出大镇,全镇将近7.3万人中有2万余人在外打工,其中只有20%是由人社部门组织输出,其余的大部分均为自发性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

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出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旧圃镇总工会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政策、资金和技能培训第一时间送到广大职工手中,尽一切努力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条件。

在鼓励就业的同时,旧圃镇还积极整合全镇的就业岗位资源,通过经营门市、康疗医院等平台为全镇新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将近2000个,帮助他们就近实现就业。

为了帮助他们留得下来并且发展得好,旧圃镇总工会还与镇司法所等部门合作,将旧铺社区打造为新工人维权示范点,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纠纷。

此外,旧圃镇还通过安居工程政策为1148户住房困难的群众新建或改造住房,并开展了5次水果豌豆等种植方面的培训,目前全镇共种植水果豌豆9500亩、樱桃725亩,苹果、桃子等水果基本每户都在种植。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长期在发达地区务工的新工人结合自己学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把农业合作社这一近年来新兴的发展模式也引进到旧圃镇,并且经过实践证明,这一新模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涌现出多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合作社。

幸福就是硕果满枝头

“你的这批葡萄苗长势蛮好的嘛”,很多来到多果专业合作社参观的人都会指着一片长势良好的苗圃园问陈兴奎。

“这不是葡萄苗,这是我这些年自己培育的猕猴桃树苗”,每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陈兴奎总是无奈而又自豪地说。的确,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猕猴桃树苗是个稀罕玩意,如果没有亲眼见过,远远看去的确很像葡萄苗。

陈兴奎是旧圃镇多果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和很多当地人一样,他年轻时候也曾离开家乡到外地当兵,退伍后又做过很多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最难割舍的还是对故乡和亲情的眷恋。

2013年,他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旧圃镇金家山开始自己的农业合作社创业之路。

通过前期的调查,陈兴奎发现周边除了玉米、烤烟之外,种植得最多的就是苹果树,因为近年来昭通苹果在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他不想跟风去种植苹果树,那样自己不仅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且苹果的价格极不稳定,如果大规模种植遇到价格低迷的年份肯定要亏本。

最终,陈兴奎决定要种就种“三高”水果(高营养、高产量、高经济价值),结合当地早晚温差大、阳光雨水充沛和土壤肥沃等优势,他在金家山流转了200亩土地决定首批种蓝莓。

但是搞农业种植仅有激情和投资是不够的,能否种植成功还得依靠技术。为了好好学习蓝莓的种植技术,陈兴奎自己开着车到四川成都、陕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基地一呆就是半个月,通过免费帮忙干活等方式学习别人的栽培种植技术。

也就是在陕西的考察学习过程中,陈兴奎第一次接触到了素有“维c之qz,之称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并有了将其引种到昭通的打算。回来后,陈兴奎马上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对自己的基地进行考察,经过土壤检测发现这里的土质富含硒,比较适合猕猴桃的生长,但是需要培育适合高原种植的猕猴桃树苗。

经过不懈的研究和摸索,陈兴奎成功培育出了自己的猕猴桃苗,与市场上普通的猕猴桃不同,他的新品种是红心的,并且果实色泽和营养都更丰富。更令陈兴奎意外的是,由于金家山当地独特的气候特征,导致他的猕猴桃比市场上其他品种晚熟2个月,错峰上市也就意味着供不应求,并且更有价格竞争优势。

搞农业合作社不仅辛苦,而且资金的回报周期也很长,从2013年投入资金开始,陈兴奎的合作社前三年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期间也多次遇到资金困难、种植失败等考验,但是凭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当地政府、工会等部门的支持,他战胜了一切困难。

如今,他的蓝莓基地中一米多高的蓝莓树上挂满了蓝莓,由于坚持有机绿色的种植,他的基地生产的蓝莓供不应求。每市斤蓝莓的价格约为70元,一棵丰收的蓝莓可以采摘10斤左右。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他注册了云南宜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且有了自己的商标“云宜佳”和专门的展示、销售网站,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农业合作社真是个好东西”

“一人致富不算什么,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这是陈兴奎一直以来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陈兴奎将金家山的200亩土地流转作为基地后,他又将周边的老人和妇女反招到基地帮忙,农活忙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好几人,长期聘请的也将近10人。

这样一来,当地的群众既可以每年每亩地获得几百元的租金收入,又可以到他的基地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今年73岁的刘德安就是陈兴奎长期聘请的帮工之一,在这里他可以帮忙干一些锄草、剪枝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每个月1800元的收入。

“我这个年纪土地就算不出租也种不起了,如果不出租也就只能荒废了,现在不仅有租金,而且每月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所以说这农业合作社真是个好东西。”刘德安乐呵呵地说。

其实,刘德安还有更深层次的打算,就是如果合作社的蓝莓、猕猴桃等产业发展得好的话,他打算把外出打工的子女叫回来在未流转的土地里也种上,因为种植的技术自己也掌握了,这样一来自己的子女都在身边,不再是留守老人了。

这样的观念跟陈兴奎不谋而合,他深知仅靠自己一己之力毕竟种植规模有限,如果周围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种植,那么就可以把种植面积扩大到成千上万亩,随之必定就会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

“我希望以我这几百亩的基地作为典型示范,如果有一天做得好了带动大家砍了苹果树种上蓝莓和猕猴桃,那就说明我已经离成功越来越近了。”陈兴奎自信满满地说。endprint

蓝莓 苹果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