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小资本的出局
   来源:创业资本论     2020年05月25日 00:31

平时刷微博是经常发现:某某农产品滞销,几分钱一斤却鲜有人问。而城市里面物价却突飞猛进,这个时候总在想一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将农地里的蔬菜等农产品直接送到有需求的顾客手中呢?

有同样想法的人估计很多,因为当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依托于这种模式的生鲜电商已经轰轰烈烈的做起来了,并且已经进行了几次资本的洗牌,而且模式更多。

不久前,中粮旗下的我买网准备赴港上市,已经向香港交易所上载了初步招股文件,其招股文件显示,我买网近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 33.35 亿人民币,营收累计 64.28 亿人民币。中粮我买网在此前融资总计 20 多亿人民币。

同样就在不久前,易果生鲜完成 3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加上之前几轮,融资总计 70 多亿人民币。

如今的生鲜电商已经离不开这些巨额数字,似乎也沦为巨头的游戏,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可曾想,十年前生鲜电商刚刚出现,十几万就可以组一个创业团队,背上单反下乡,一个人就能开个超级买手淘宝店。那个时候,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充满着重塑食品安全的热情,也充满着美丽乡村的浪漫幻想。

小团队的理想还在吗?

最早一批的生鲜电商出现在 2005-2008 年,那时是食品安全问题开始频发的时期,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毒奶粉、重金属超标、抗生素超标等等。我们每天都在瘦肉精、地沟油之间选择,从一开始的担心慢慢变成无所谓,反正横竖都是不卫生,躲不过认输还不行吗?一个个练就了钢牙铁胃,百毒不侵。

人们希望能吃上放心的食物。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同样是那个时期,逆都市化潮流开始,很多都市白领下乡务农创业,即可以逃离都市的亚健康生活,又可以产出安全的农产品。

有需求,有市场,有生产,有销售,借助互联网,于是第一批生鲜电商就这么开始了。

理想总是很丰满的,初期创业公司也总会将未来的蓝图描绘的无限美好。农人网就是其中一位。

农人网是早期的农产品电商之一,其网站的标语 " 让我们一起重建人与食物的亲密关系 ",字里行间满是文艺气息。早期农人网的团队曾经做个几个很漂亮的案例,他们做的农人故事让往常枯燥和 " 土气 " 的农业变得有趣和亲切。

然而,生鲜电商创业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却比想象中的多很多。

农人网在成功的运作了几款农产品干货之后,就止步不前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干货类的成功太容易被复制,文艺的团队拼不过暴力营销的团队。而他们也涉足过一些生鲜产品,但是在那个时期生鲜冷链及仓储太过落后,试水几款水果后就铩羽而归。刚刚勾起人与食物之间的暧昧关系很快败给了现实。

自己承包土地种蔬菜 + 直营 + 物流配送成为了很多人入场的方式。壹亩田和多利农场就是稍早点的玩家。这两家都在上海,在崇明和浦东有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有机蔬菜,销售模式采用会员直营模式,客户的订单也是从农场直接发快递或者农场的配送车直接配送到客户家里。这种直接从田头到餐桌的模式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让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能更直接更快的到达消费者的餐桌。

但是这种模式依然面对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难做的就是蔬菜。

蔬菜在我们日常用餐的占比并不是很高,我们也不会买很多蔬菜备用。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蔬菜问题确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首先蔬菜的损耗率极高,蔬菜的成分中 90% 以上都是水分。为了保存就得花费很多钱来做蔬菜的存储与保鲜。其次蔬菜的运输成本极高,据调查,一公斤的蔬菜包装运输保存的成本加起来得 10 元左右,转嫁到顾客手中顾客自然不乐意,自己承担的话成本又太高,但做生鲜电商又必须得有蔬菜。这就成为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既然都不行,那么取消自种农产品,直接从农民手里拿货然后发往消费者手中是否可行呢?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答案依旧是否定的。最大的难处还在蔬菜。其次是由于农产品的分散,顾客是一个订单中介商或许得开三个订单。三倍的物流成本,如果大批量采购,存储和损耗则又向上面的企业一样成为了难题。

乡村农产品电商的探索

当我们回到老家或者去农家乐游玩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注水的猪肉原来这么香啊,桃子可以这么甘甜。

鉴于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状况和食品流通体系,在城市餐桌上的农产品已经失去农产品本身应有的味道。于是便有很多创业者希望借助电商把家乡的美味再现到都市的餐桌。

乡村农产品电商基本有三类:身份证类,文艺类和运营类。

身份证类:大都是农户或者电脑水平有限的返乡创业者自己经营一个淘宝 C 店。这类店铺装修 " 质朴 ",产品的展示图片往往是自己手持身份证亲自上阵,通过这个打造一种可靠的感觉。在淘宝上曾经有过一大批这样的店铺,也有几个销量做的不错的,但是后来都慢慢消失了。

文艺类:很多文艺青年应该知道南食召、不二食堂、手植记、梦溪食记这些小而美的店铺吧?这类店铺的经营者大都是文艺青年或媒体人,他们擅长扑捉大众需求,又能够对产品和店铺进行精美的设计。这类店铺也曾火极一时,成为业界模仿的标杆,但是如今大都销声匿迹。

运营类:这类都是专业电商人搞的,他们擅长电商的运营却疏于农产业及农业的常识,虽然能够打造爆款,但是往往因为损耗赔款等而极少盈利。知名电商媒体人鲁振旺也曾创办抢鲜购农产品电商,但是铩羽而归。

小团队的宿命

目前,有一些生鲜电商的从业者鉴于一些原因,将目光放在了标准化产品的身上。进口牛奶就是其中很多人选择的产品。

比起蔬果和肉禽蛋,进口牛奶品质稳定,产品标准化而且常温奶有一定的保质期,而且客单价也高,除了发快递麻烦一点,其他都很适合做电商。那个时候也是国内牛奶不断爆出食品安全丑闻的时候,因此网上进口牛奶销量不断攀升。

淘宝是各个进口牛奶电商的主要销售平台之一。当时几个爆款进口牛奶的排名靠前的,小团队运营成本底,运营效率也高。只需要做几个爆款,靠低价走量,只要肯吃苦,照样收入不菲。

可是,同样是好景不长,随着进口牛奶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商家入场,小团队即便运营效率再高,也比不上体量大出数百倍的规模优势。如今,如果你在淘宝搜索进口牛奶,销量前十的清一色的是天猫超市,小团队已经彻底消失。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在最初兴起时都是千姿百态,创业者充满激情,浪漫的想法和创新的模式不断迸发出来,这些想法和模式同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商业规则不断碰撞和摩擦,然后达到一个阶段理性。

如今,生鲜电商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 1400 亿,而在 10 年前只有几千万,5 年期只有 36 亿。虽然规模大了,但是市场上的玩家却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商家,而电商热销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进口水果、进口牛羊肉和进口海鲜,国内生鲜农产品所占比例不高。这或许就是阶段理性吧。

早期的创业者倒下了,或转型了,当初的激情退却了。那些成功存活的以及新进的创业者,不知是否还会想起这面旗帜。

生鲜 生活 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