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IBM要让Waston成为你的“华生”
   来源:IBM中国     2020年05月27日 06:01

一、“世纪辩论”与“危险边缘”

紧张吗? 别紧张,你的“对手”还都是人类。

周五,北京大学。台上正反两方的实力辩手都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一场关于职场人是否需要恐惧AI的辩论。王强老师“煽风点火”,气氛燃了起来。何况,台上的六位,人气爆棚,随便一句话都能引来掌声呱呱的。

50分钟过去,谁也没说服谁。

站在台上的机智辩手,我想起了一位美国小伙儿,同样人气爆棚,只靠“站台”回答问题,赚了将近320万美元。这名叫肯·詹宁斯的答题冠军,2004年参加《危险边缘》时曾连赢74场,有人甚至说他时历史上最成功的选手。

7年后的一个二月,他的对手将不再是人类。

2011年,IBM的Waston与詹宁斯和另一位选手拉特站在了比赛现场,在三天的比赛中,两位人类选手都没有能够击败Waston。

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上的人机对决,以人类失败告终。

詹宁斯后来为Slate杂志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回忆这次比赛,他评价说,Waston似乎代表了计算机在自然语义处理方面的一次巨大飞跃——计算机已有能力理解和回应日常英语。“IBM的团队, 充满希望。”

而在这场焦灼的辩论现场,不知道辩论正反双方,能否像詹宁斯一样,为他的对手说这么多好话,有人说,当然能,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这也似乎印证了另外一种逻辑:人和AI并非两个孤立的个体。

可是,你现在会说你的朋友是一台电脑吗?加里·卡斯帕罗夫就敢这么说。

二、卡斯帕罗夫的启示

众所周知,IBM在AI领域研究积累了超过60年的丰富经验。1952年IBM 704计算机是历史上第一家展示人工智能应用的公司:计算机程序并非只是下象棋,而且能够通过其自身经验而不断“学习”。

说起下象棋,“深蓝”在1997年击败卡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事儿,尽人皆知。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卡斯帕罗夫从这次比赛中得到了另一种启示:计算机的强项正是人类的弱项,反之亦然。

“如果计算机作为队友而非对手和我们下象棋会怎么样呢?”卡斯帕罗夫曾这样思考,8年之后,依照他的这种设想而举办的国际象棋比赛吸引了众多特级大师和最先进的计算机参赛,但是他们都败给了由人类和计算机组成的Team。

“有人类和机器组成的队伍可以完胜最强大的计算机。”卡斯帕罗夫后来说道。

IBM在2014年建立Waston事业部,希望能够将强大的认知计算能力商业化,之所以将这台超级计算机命名为Waston,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致敬IBM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ston),但这个名字的深意却并不止于此。

“这个名字也来自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搭档约翰·华生(John Waston)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贝尔实验室创始人)的助手托马斯·沃森,”作家伊萨克森在他的书中写到,“这个名字所传达的是Waston计算机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协作者和同伴,而不是像《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那样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三、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不是10年前了,技术正在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重构全球各地的商业模式。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一切商业模式的本质,仍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只不过,从当年IBM制造出第一台浮点运算计算机,到如今的AI时代,人的需求正在被技术以更迅速、更精准的方式而捕捉到,进而满足。

比如,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电商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甚至有互联网的原住民开始怀疑,当年没有快递和电商网站的时候,人们是怎么知道要买什么东西的?呵呵。然而,电商仍在加速变革,数据预计,到 2018 年,70% 的电子商务公司将从B2C和B2B模式转变为专注于客户体验的运营模式;目前,近 90% 的公司相信客户体验是主要的竞争基础。

人的需求再次升级——从产品到体验的全方位满足,这正是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人类从不满足与自己的现状,这或许才是文明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

有人说,这关IBM什么事儿?毕竟,IBM自创立之初,就一直在为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而努力工作。

但是在今天,在技术和数据不断将人类需求精准捕捉的当下(凯文·凯利在《必然》里说:所有一切能被测量的都会被测量。——他说得还真对),能否在大规模数据中发现客户的新需求,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客户体验,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基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以往 “产品为中心”转变为 “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IBM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那么多次产业变革,这次变革太不一样了:这意味着,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于人,B2B与B2C的界限已经模糊,技术将为人赋能。

四、AI+人=更好的未来

IBM自创立起,在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IBM的历次转型也都印证了 “蓝血巨人”的强大判断力。

过去20年,IBM最为成功的转型是发生在郭士纳时代,彼时IBM由一家硬件为主的科技公司,转而变成一家以服务和IT资讯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公司,由重变轻,大象起舞。回头来看,IBM的这次转型,将产品为中心的逻辑转变为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定制化程度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IBM品牌发生的独特变化:从一家全球企业服务的品牌,成为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职场身边的品牌,是“新来的帮手,超级爱学习”。IBM新品牌形象与人连接更为紧密。

如今,IBM将自己看作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IBM的云服务分享Waston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今,WATSON在IBM云上计算速度已比最初提高了24倍,性能改善了2400%,体积缩小了90%,IBM还在大力扩充行业数据、建立服务行业的专属云。

同时,作为世界上最了解企业的科技公司,IBM在各行各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一组数据就足以证明:IBM的客户覆盖 97%的全球最大型银行;80%的全球旅游预定系统;80%的全球零售商;90%的全球信用卡交易;83%的全球最大型电信公司。

当商业拥抱AI的时代来临,IBM基于丰富的行业经验,正在帮助不同企业重构其核心竞争力,这将以客户需求(企业)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变为“以每一个用户和人”为中心,形成人和机器的“和谐共生”,而非谁取代谁。

就像是手机一样,我从不会觉得,手机将会带替代我说话的功能,相反,它让我们的在沟通更及时,表达更清晰。

AI在工作中的角色也多半如此——把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求。

比如,如Waston这样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可以在10分钟内,阅读、分析2000万份医学文献,并基于此进行深度分析,给出更为精准的答案。

还有比身体健康更本质的人类需求吗?

一年前,东大医学院的一位女性白血病患者,用了各种治疗手段都无效的情况下,正是借助Waston诊疗的发现,采取措施并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在治疗中,医生对人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情感纽带,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正如卡斯帕罗夫所言:人+AI才是更好的未来。

生活 托马斯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