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没想到,这些大牌服装的“防紫外线”能力竟是吹出来的!
今年炎热的夏天,以及即将来临的“十一”旅游黄金周,让户外防紫外线服装走俏市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类服装往往宣称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能力,还会晒出漂亮的参数来证明,比如“40UPF”“UPF50+”“可阻止95%的UVA/UVB”……等等。
然而,上海市质监局9月18日公布的一项检测结果,却撕下了不少“防紫外线服装”的伪装。上海市质监局采集了72批次防紫外线服装样品,参照我国的国家推荐性标准《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进行检测,多达43批次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标准的要求或产品明示值不一致。
防紫外线能力竟然靠“吹”
据质监部门专家介绍,评定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两项: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和T(UVA)(日光紫外线UVA透射比)。
《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明确规定,只有当产品的UPF值大于40,且T(UVA)值小于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经检测,至少有6批次防紫外线服装名不副实。
比如,标称“防紫外线,防晒”的某批次“南极人”女皮肤衣(规格型号:3XL,190/104A;生产批号:17068NJ67732)的UPF平均值只有3.33,即使乘以十,还是达不到标准规定的40这一最低要求;该批次产品的T(UVA)平均值则远超标准限定的最大值5%,高达27.35%。
标称“防晒防紫外线”的某批次“波梵森”女款皮肤衣(规格型号:2XL,175/96A;生产批号:8862B)则更加“夸张”,其主体部位的UPF平均值只有2.6,T(UVA)平均值则高达44.22%。
经检测,至少有10批次防紫外线服装的UPF实测值低于其标称值,有夸大防护能力之嫌。
比如,某批次“The north face”儿童夹克(规格型号:160/84(XL),生产批号:NF00CDD7),标称UPF值为30,但该样品绿色大身面料的实测UPF平均值只有28.4。
某批次“northland”斯卡尔男式透气蝉翼皮肤衣(规格型号:175/92A,生产批号:GL065271),标称UPF值为50+,但该样品灰色大身开孔部位的实测UPF平均值只有20.6。
标签乱象充斥服装行业
记者了解到,普通服装基本都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而且相同的服装,深色的比浅色的防紫外线性能要好,面料厚重的比轻薄的好,面料结构紧密的比疏松的好。
“有时随机购买一件黑色纯棉T恤,其UPF值也可以达到50以上。”质监部门长期参与服装检测工作的一位人士表示,一些大品牌的防紫外线服装实际UPF值却连40甚至30都不到,还涉嫌标高UPF值,这让人感到遗憾。
2013年,上海市消保委也曾对市售“防紫外线”服进行过比较试验,结果32件被随机抽样的样品,只有一件勉强达标。其余样品所谓的“防晒”只是说说而已,有90.63%的样品UPF实测值小于15。其中,不乏“NIKKO”“DUNLOP”“Playboy”等颇具知名度的户外服装品牌。
近年来,标签乱象已经成为充斥服装行业的主要问题。许多服装尤其是涉及户外的产品,往往在标签上通过数值明示或宣传语暗示其具有 “隔离紫外线”“防水”“透气”“保温”等功效,但实则缺乏依据。
除了成衣标签“注水”,服装面料标签也开始效仿。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如果管控得当,上游面料生产厂商通过向下游发放吊牌,用以宣称面料具有相关功能,的确能作为消费者参考产品质量的一种途径,但许多根本没有相关功能的布料和产品开始挂上吊牌宣称“我可以”,而一些源头的吊牌发放企业则只顾靠发牌谋利,对下游产业滥用吊牌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小贴士】:UPF和T(UVA)是什么?
UPF指的是皮肤无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与皮肤有织物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的比值。一般而言,UPF值越高,表示紫外线防护性能越好。
T(UVA)指的是UVA的透过辐通量与入射辐量之比。一般而言,T(UVA)值越小,表示防紫外线辐射性能越好。
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紫外线,专业术语叫做“日光紫外线辐射”,即波长为280纳米~400纳米的电磁辐射。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日光紫外线UVA和日光紫外线UVB。
UVA指的是波长在315纳米~400纳米的日光紫外线辐射。
UVB指的是波长在280纳米~315纳米的日光紫外线辐射。
UVA能全部达到地面,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而UVB能被臭氧层部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