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摘 要]大学生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对此,高校任重道远,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素质教育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在具体落实上却存在重口号轻实效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便成为非常重要且紧迫课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素质;有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003-01
一、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建设还比较薄弱。首先是人的问题即师资队伍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兼职较多,有文化底蕴、有感染力的高水平人才奇缺;其次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不系统,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给予学生专业课堂以外更多的关怀、支持和更广阔发展潜能的空间,缺乏让拥有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各个专业学生能够彼此交流思想与经历的机会,缺乏更多的非正式的、非约定性的思想交流、知识交流和文化交流平台等;最后是素质教育的设施建设不完善,高校内部缺乏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所必须的场所和设备,而对外又缺乏与高品质的社会实践、实训平台的有机链接,导致很多活动仅仅是走过场。
二是素质教育的实施环节还存在缺陷。首先是重管理,轻引导,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发挥。在素质教育进程中,高校往往采用行政命令,强调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广大学生进行有效、系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缺乏平台、缺少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去锻炼,缺少体验式教育项目,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其潜能未能达到有效开发。其次是重知识,轻育人,传统学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当前社会与学校的浮躁、功利化、低俗化,使得大学生的人生信念、境界、趣味、精神风貌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少学生人文素养十分薄弱,而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严重不足。而且随着我国高校的深化改革,如实行学分制、按大类招生、允许学生较为自由的转专业等改革制度,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学习自主化、住宿分散化、发展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按院系、专业、班级住宿管理模式,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向,使得教师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效应较低。由于当前诸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科研”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因而,教师大部分的精力用于科研项目,用于写论文申报职称,教学成了“副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少,师生情感浅薄,因而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相当的低。而且,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二、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少人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仅仅是专业教育之外的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注重一些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且很少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本身及背后对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信仰、追求、思维方法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各部门领导对素质教育是“重口号,轻实效”,使得素质教育活动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20年,经历了由被人们认识到广泛接受、由理论研究到实践开展的过程。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重专业学习轻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依旧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尽管各地、各高校对推行素质教育的态度是鲜明的,但在具体行动上并不都是那么坚决,存在重口号轻落实现象。有些高校即使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强调素质教育,但也往往使活动流于形式,重标签,轻实效。
二是很多高校未能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的组织体系及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大学内部建立相应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组织体系,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这使得其学习更有动力,更高效。在这种素质教育的专门组织架构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融于一体,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学生“有着更大的学习自由”,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具备更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素质教育组织机构和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高校分工,纵向的学术性系科摆脱了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横向的素质教育机构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辅导,学术性系科通过知识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素质教育机构则在课外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
三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潜能未能很好发挥。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总体上,当前大学生做事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偏低。高校原有体制对大学生的“过份管理”与“过份放任”双重张力限制并束缚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优势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而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注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优势。
三、建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机制
第一,住宿学院的组织、制度优势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每个住宿学院在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建制单位,教师真正在宿舍区办公,党团工作和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也全部进驻住宿学院,素质教育培养在组织、制度上有所保证地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这在事实上大大加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同时也是落实中央16号文件“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改革举措。从部分高校的实践探索经验看,入住住宿学院的同学大部分感受到比其它普通宿舍区更加具有“小社区温馨、稳定的人际关系”,感受到“家”的氛围,也得到更多锻炼、学习的机会。
第二,住宿学院的多学科优势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使受教育者在智慧和人格得到实质性发展,这与学生个体和教师之间长期的接触有密切关系。住宿学院的最高领导者院长由学术地位高、愿意为培养学生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教授担任,形成教授引领的学生住宿生活社区。院长是住宿学院的灵魂和旗帜,他可通过专业背景影响力渗透至住宿学院日常学生培养工作中。而住宿学院教师团队常驻书院办公生活,与学生朝夕与学生相处,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可算计。此外,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生活在同一社区,通过日常各种非正式、非约定性的接触与联系,也达到现代教育鼓励多学科交流的目的。
第三,住宿学院注重学生自我管理优势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住宿学院,学生自治是书院生活的灵魂,通过建立健全住宿学院学生组织系统,引导、支持成立各类兴趣社团。在已开展此项改革的部分高校中,近80%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学生干部的经历,他们各学生组织各有定位各司其职,各自独立有相互关联促进。另外,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由书院教师、各學生组织的新老骨干共同参与的“工作研讨会”,让住宿学院的工作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第四,住宿学院制度有利于学工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并开发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活动项目。学生工作团队是住宿学院素质教育培养的中坚力量。由于住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辅导员被称为“学生的校园保姆”、教师的行政助理、机关的事务勤杂、敏感时期的“消防队员”等角色在这里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对于学生个体和学生组织来说更多的是“引导、支持和帮助”作用,这实际上对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开展更多独具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活动项目供广大学生选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作者简介
杨蕴(1960-),女,湖北荆州人,学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心理研究和妇女工作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