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体系
谭桢蓉
摘要:“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美术课堂已经不再适应发展需要,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将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育 综合课程
一、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内涵
1.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
所谓“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是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综合多学科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美术课程体系。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知识的综合(美术史、文学、心理学与美学等);②不同能力的综合(观察、创造与合作等);③不同学科的综合;④教法的综合(观察法、讲述法与情景法等);⑤学法的综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⑥多媒体的运用。[1]“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内涵,不仅仅只是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随之相应的还有不同能力、教法和学法等的综合。
2.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设计
纯绘画或美术鉴赏已不再满足美术课堂的要求,多元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更能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也更适合时代发展的节奏。然而,美术综合课程并不是任意的、随意的组合,而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设计模式。“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设计:①立交的知识模式,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有机结合。②开放的思维模式。③立体的教育模式,不拘泥于单一的教育模式,立体教學注重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
3.综合探索
在《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合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2]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二、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我们的课程、教材不能不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现实。[3]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不仅局限于视觉艺术或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美术综合课程体系,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设计并完善适应当下发展的美术综合课程体系,使美术教育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1.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1987年起,中央教科所多次主持召开了中小学综合课程学术研讨会,对是否开设综合课程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此后我国教育界对综合课程保持着持续的关注。此外,美国提出的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模式(DBAE),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敲定,意味着美术综合课程体系仍需要执行,并深化改革。
2.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即教育须符合学生各阶段、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同时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当学生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时,其需要运用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等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书面知识。“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所展现的立交的知识模式、开放的思维模式、立体的教育模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美术综合课程内容的优越性
较之单一的美术课程,美术综合课程的内容具有更强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传统的美术课堂有两大主角“纯绘画”和“美术鉴赏”,其弊端也是很突出的: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浓和教学成果不显著等。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地方文化的挖掘和教学方式的丰富,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和高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学校根据当地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学校及学生的优势,开发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校本教材。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真实的教学情境下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技能也不再是单一的、分离的,而是多元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并完善美术综合课程体系,将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永正.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巩继颖.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美术综合课程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 2012:11.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