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论坛共商制造业热题
   来源:江南晚报     2020年06月18日 23:52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吕枫/摄)

如今在无锡,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召开期间,作为十大高峰论坛之一,昨天,足够接地气的“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企业的关注,“人机共融”“机器换人”等有关行业内话题被热议,来自企业、高校、各地经信部门的与会代表超过1000人参加论坛。智能制造“最强大脑”们认为,要形成物联网和智能驱动助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强大合力,打造一场智能制造的饕餮盛宴。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

无锡作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由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显得尤其重要。“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昨天,在论坛间隙,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大纪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无锡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厚实,在全国领先,惠山区于2015年率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从大的方面来说,智能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破方向和突破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完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初步确立了由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据统计,发布智能制造相关标准20多项,已立项的也有30多项。并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使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与国际先进制造标准接轨。

此次论坛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惠山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并以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为契机,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当天,中国智能制造评估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同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试行)和工业物联网白皮书同步发布。这意味着,以后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诊断智能制造现状,帮助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在标准制定、培训、项目研究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

人机融合渐成发展的趋势

从乡镇企业时期的“制造”到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制造”,在物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机共融的话题也成为当天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机器人是未来智能制造和企业转型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在汽车厂、装配线上看到的机器人,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智能机器人,其距离智能制造尚有一段距离,他认为,“未来机器人与人共融,与人协同,这对机器人的要求更高。”

他说,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是在围栏里头工作,与人隔开,未来机器人将与人在一块工作,这就需要机器人懂得人的意图,理解人的意识,要求机器人有更高的智能。而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领域其实很难像汽车厂流水线机器人一样自动化,比如说航天领域,装配需要人的帮助,人需要机器人的帮助,这种情况下对机器人的要求其实更高。“日本的法拉克机器人有两个工作模式,一个是高速工作模式,另一个是协作工作模式。协作工作模式与人一起,不需要围栏,在一定距离碰到人就会切换,这个未来在制造业可能会用到很多。”李院士称。

在人机共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万斯集团是一个例子,它是惠山区的一家老牌的纺织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曾困扰过。去年,从事传统家纺行业12年的万斯集团开始下大力气转型,投入1.5亿元用于建设业内一流的智能生产车间。集团负责人先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减少一半,但员工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上来了。“比如说,某个节点工人手脚快,机器就会多喂点料;另外一个员工状态不好,跟不上,机器就自动放慢速度。如此一来,整条生产线的效率明显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也能获得提高。”其智能生产线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状态和操作水平进行差别化调整,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效率。

“智能制造核心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不能简单理解为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人机共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此前受访时表示,发展智能制造,不仅要发挥机器优势,更要强调人在转型过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

据了解,物博会期间,在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智能制造产品也已经亮相。A3馆是智能制造相关产品的主体展示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智能制造的先进产品会让市民打开眼界。

智能 生活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