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新时期的核心任务(一)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06月29日 02:22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陈联真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贯穿于新时期的一根红线。省委、省政府认识统一,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搞好当家理财

从政府和全社会角度看,新时期之初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个的“穷”字。

如前所述,胡平任职之初,省财政年总收入仅为12—13亿元,不及目前一个经济发展低水平的县份。当时最紧缺也最需要的就是资金。首先要吃饭,这是当务之急,也是计划安排的对号入座,而且付出只能多、不能少,更不延期支付。其次要建设,这是长远利益。不建设、不发展,哪有好日子过?可搞建设就需要资金,没有投入,哪有产出?而且大产出就必须要有大投入,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所以,吃饭与建设既并行不悖,又像拔河比赛那样,属于此消彼长的“两头紧”。再次是落实政策,要补发工资、恢复工作,有的还要解决“窝”的问题(如部分知青返城要有住房与就业),这是归还历史欠账,虽是一次性支出,却也刻不容缓。

到哪里去找钱?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竭尽脑汁找对策。事实证明是棋高一招的。

1、财政工作设立稳住阵脚的三道防线

不搞财政赤字。省、地(市)县三级按包干体制,严格预算管理,从1984年起,禁止搞财政赤字。属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分别由各级计委、经委把关,当时没有首长工程,地方自筹的部分资金由省财政厅把关。

设立省长预备款。该款项每年3000万元,少得很,大部分要留到“八月十五月光明”(年内不会再出现大灾害)时才作最后分配,由省长办公会议集体决策定夺去向。

抓历年节余资金的储备。这是省财政的老底,非到关键时刻绝不能动用。一些地方年底实在过不去了,就由省财政先予借支。当时各地虽常有告急的,省政府都能及时救急应对。所以,在那非常时期,省财政运行平稳,保证了全省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正常进行。

此外,还搞增收节支,虽然属于小打小闹,但是年年强调,年年都有实际行动,绩效可嘉。

2、积极筹措资金

这是新时期的大手笔之一。省政府成立了“省筹集资金领导小组”。如果说,当时为了避免新、旧体制的强烈碰撞而造成社会过度震荡,不少改革措施都设立了“缓冲区”,那么,新时期在筹措资金上几乎是一步到位的。当今常常有由于资金链断裂而“中途下马”的半拉子工程,而福建当初的众多大项目却没有出现过如此窘境。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与发动捐资。其一,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其二,积极引进侨资、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其三,广泛发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这是福建新时期侨乡兴办公益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加快国际金融合作步伐。福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挺进当时极为陌生、具有很大风险的国际金融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由此筹集而来。如华福公司,上世纪80年代在国际金融市场采取了发行债券、商业贷款、政府间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混合贷款、出口信贷、短期透支贷款等形式,共筹措了6亿多美元的外汇资金。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在国际金融界享有很高的信誉度。

开辟新财源。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其一,“以货赚钱”。当时,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几个公司,合法地在省内、外销售进口商品,把汇差、价差和经营利润上交省财政作为预算外收入。其二,“以钱赚钱”。打时间差,把财政尚未使用的资金和社会事业单位的“待用款”分别先转入省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司进行增值。其三,“以外汇赚钱”。对省财政掌握的外汇资金实行调节管理。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财政增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时,省政府出台了以桥养桥、以房养房、以电养电等政策,在全国均为首创,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办法。

实行政府包干制。实行大项目资金责任制是个妙招:“计划内”的资金全部到位,超过部分由中央、省、市共同分担,“众人抬柴火焰高”。能源交通项目,省政府确定了一条原则:谁收益谁分担,谁收益多少分担多少,省财政给予固定的一次性补贴,其余的由有关地(市)、县财政负责到底。这样,一些非建不可的大项目搞成了,各级资金压力又都在可承受范围内,接着长久性的效益源源而来了,困局就慢慢破解了。

搞“转移支付”。胡平形容这招不是“踢皮球”,而是“抛绣球”,即提出项目,搞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集资。例如交通方面:多方集资,除了收取过路费、过桥费以外,养路费增收一个月,并积极利用外资。办电方针:水、火电并举,新建与扩建、挖潜改造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国家、集体、企业、社会、个人集资并举,利用内资与外资并举,多渠道集资办电与实行多种电价相结合,搞浮动电价,在信贷与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等等。

3、活跃国内金融

1984年9月13日,胡平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金融体制改革。会议认为:穷省如不搞活金融就没有希望,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就不可能有大发展,要敢于贷款搞建设。要开辟新领域,把信托业务搞得更快、更活一些。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4、把“蛋糕”尽量做大

从长远观点看,培养“长流水”的财源是解决资金紧缺的根本。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要摒弃“就资金论资金”的狭隘思维,聚精会神谋发展,开辟永久性的财源。新时期里,省委、省政府把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上,采取了许多得力的政策措施,把“蛋糕”尽量做大。对农业、农民休养生息,深化企业改革增添活力,禁止“竭泽而渔”、实行“放水养鱼”,搞活城乡商品流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财源如涓涓山泉,细水长流,越汇集越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讯、能源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先行官。修路才能致富。通讯发达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源短缺,电力严重不足,哪能谈得上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胡平于1982年訪问日本。此前他看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一书中介绍,日本30%土地用在修路上。他产生了质疑,但访日时看到网络化的公路,才觉得田中首相之言并非虚构。1984年,胡平访问美国乘飞机在旧金山机场即将降落时鸟瞰市区,估计建筑物、绿化、路面为“三分天下”,后经接待方证实,确实如此。

“六五”期间,全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20亿元,重点进行机场、港口、通讯、电站、公路、输变电工程等建设和铁路改造,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

福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发展农林业为主,同时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这是对“前线”因素深思熟虑的结果。60年代是“以轻为重、以轻养重”。“文革”结束后提出了“突破中间(轻工业),武装两头(农业、重工业)”的发展思路。80年代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发展战略。

2、优化农村经济“三层级”结构

在福建经济结构中,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八个基地”中有一半与农业直接相关。当时福建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半壁江山”;在轻工业产值中,则达到70%以上;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占了70%强。因此,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始终是战略重点。

“小农业”。始终不渝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大农业”。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农、工、商相结合,农业经济、乡村工业与家庭工业、农村商品流通并行发展。

3、抓沿海与山区的高度连接与融合

福建的经济布局客观上形成了沿海、山区两大板块。在抓沿海对外开放的同时不能忽视山区的发展,否则山、海两大格局就更为畸形。1985年6月,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福建经济的发展,应当抓两条线,即沿海一条线,山区一条线”。

1985年9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专员、市长、县长会议,把加快山区、老少边地区脱贫致富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对发挥海的优势,从原来强调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增加了发展海上航运、海外交通和开发其他海洋资源等重要内容。

1985年11月,胡平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福建经济应形成“工”字型结构:上下两横表示山与海,中间有一竖连起来。这一竖概括起来是“五有”:一有体制改革问题,促进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二有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才问题,这是关键;三有基础设施问题,包括能源、交通、林业和中心城镇建设;四有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问题;五有人口与生态平衡问题。还有两层含义:不论山区或沿海,都与“五有”息息相关;山区与沿海,靠“五有”高度连接与融合起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应,强调沿海与山区之间以及各地、市、县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使沿海、山区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4、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那几年,福建把抓引进、抓技改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点来抓,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这在全国是闻名的,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

5、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

新时期里,福建对工业结构进行了适度调整,同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新格局,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加入,为这些重点产业与行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轻纺工业是福建的传统优势,发展很快。机械、冶金、建材、建筑、化工等行业,通过引进技术和对外合资也有很大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如电子工业、计算机和石油化工业发展很快。

6、拓展旅游业

1981年省旅游局成立,開始协调管理全省旅游业。胡平于1984年提出,福建旅游业要“当年起步,三年显著变化,十年走在全国前列”。当务之急是建设旅游宾馆。到1986年底,全省共有对外接待宾馆47家,床位9000多张,比1980年增长10倍。当年全省接待海外宾客人数达363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7倍。全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旅游风景区。上世纪80年代重点建设武夷山旅游风景区和厦门鼓浪屿风景区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国包括福建的一个支柱产业。胡平认为旅游业有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在计划经济年代,旅游业不受重视,且被排除在经济领域以外;新时期里,旅游业可创收、安排就业、增加创汇,还可带动航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食品、日用品乃至奢侈品等行业的发展,“旅游是无本生意”,这是浅层次的认识;旅游业还可让忙忙碌碌奔波于人生成功路上的现代人忙里偷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这是高一层次的认识;发达的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立足旅游、跳出旅游的更为高远的视野了;旅游业还能促进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内外形象,这是最高层次的认识。

7、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

新时期之初对城市是否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人们的认识懵懵懂懂。外商进来,服务设施与水平跟不上。还有客人国籍、职业、层次、爱好和年龄等方面的不同,也增加了难度。

采取综合性措施完善城市功能。一是加强生活设施建设。如供水、供电、供煤气系统,解决通讯难问题,按区域格局建设农贸市场等。二是“治窝”。处理危房,搞灾后重建,并大力解决知识青年、下放人员返城最紧缺的住房问题。三是治理城市脏乱差。四是新修城市道路。五是保护历史文物。六是改善城市防洪设施。七是着手建设居民新区。八是建立老干部中心。福建动手较早,走在全国前头。九是修建公墓。这也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

生活 文章 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