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几日,经历了一番买买买,你的钱包缩水了没?开学前在家就跟爸妈争论一个月该给多少钱,总想让爸妈多支援几百块钱。
准大学生发的求助帖 记者 郑三波 摄
暑假期间,一个准大学生在重庆某大学贴吧发帖,问在学校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够不够。他还称,父母一个月只愿意给1500元生活费,为了多争取500元,他在网吧呆了两天,不理父母,直到父母妥协他才回家。他在贴吧发帖:“向师姐师哥求助,我是今年大一新生,马上就要来报名了,一个月2000元生活费够不够呢?”这名新生发帖不久,很多师姐师哥留言:“够了,完全够了。”“大学期间更多时间是教室—食堂—寝室,只要不乱花钱,2000元还有节余。”网友“海在天边”留言说,“我一个月1500元,日子过得很潇洒,偶尔还跑到熙街看电影。”网友“baobao”则表示:“2000元一个月算是土豪了,我还在网上购物,一个月都花不到2000元。”
这名新生说:“有时我跟父母去主城,一家人吃一顿火锅都要三、四百元,坐一次出租车也要二三十元,比老家消费高。”他说,大学里除了吃饭,还要看电影,和同学去聚餐,周末出去玩玩,父母只愿意给1500元可能不够。详细》》 大一新生每月1500元生活费嫌少
同样在暑假,一位义乌妈妈发表的一篇网络求助帖也引发了网友热议。这位妈妈表示,女儿在杭州读大学,她每月给1200元伙食费,购物费用另计,没想到女儿却抱怨“到底是不是亲生的”。义乌妈妈发问说,“我给孩子每月1200元只是用来吃饭,购物等其他消费另算,难道真的少了吗?我该给女儿多少钱才合适?”详细》》 大学生生活费逐年增加 一个月到底该给孩子多少钱
大学生们究竟一个月花多少钱?
西安部分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表 张一辰、阿琳娜 制图
今年8月,有媒体在北京大学生群体中随机调查发现,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一时间,大学生的生活费话题被舆论热议。
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如何?今年2月,麦可思研究院曾发布2016年大学生消费理财观的调查,这份来自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在校生月均消费1212元,在被调查学生中,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
“每个月1000到1500元大概够花了。在学校吃饭的费用不高,少的花10元就够,而一天30元已经吃得很好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新生许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西安,记者随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月生活费在1000元到1500元的学生占比最多。在接受采访的31名学生中,有16名学生的月生活费在这一区间内。月生活费在1500元到2000元的学生有9人,500元到1000元(含1000)以及2000元以上的学生各有3人。
与此同时,在武汉,武昌理工学院近日也做了一份类似调查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02份,结果显示,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下的占比超过6成。
根据调查,有52.97%的大学生表示平均每个月生活费为800元到1200元,有33.17%的大学生表示平均每个月生活费1200元到2000元,而每个月生活费800元以下或者2000元以上则占到少数,分别占比例为7.92%和5.94%。详细》》 高校生活费调查: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钱?
大学生的钱都花到了哪里?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如今大学生们逐年升级的入学装备!
比如:
大学生的大件行李比例越来越高,不仅是被子、衣服,还有半人高的电冰箱、山地自行车、单人床垫等。详细》》 大学新生“陪读”物品块头越来越大
这么多装备中,大学生们最青睐什么呢?
在京东“高校开学季大数据”手机、电脑、平板三大类之中,据说,平板电脑已经风光不再,摄影器材成为高校学子新宠。 详细》》 “老三样”有新变化 相机跃居大学生“最爱买”前三名
“行李比人先到、一身轻松上学,”用快递将生活用品、衣服及被褥寄到学校成为00后大学生报到新的流行趋势。自行车、洗衣机……包括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的大件行李统统都可以比学生先行“报到”。几十年间,大学生们的行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信,你看!
50后、60后
脸盆 暖水壶 被褥 水桶
70后
随身听 BP机 收音机 干粮
80后
衣服 电话卡 吉他 拉杆箱
90后
笔记本电脑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MP3 详细》》 40年间大学新生的行囊有何变化?
大学生消费观念是啥样?
大学生们的购买力有多强?他们也是“剁手族”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几张图数据刷新你的观念!
高校在校生 其他 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女生 男生 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新一波大学生入校,不少高校教职人员感叹,近几年来入学的新生,显示出了强烈的互联网时代特征,“跟他们一起来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开学前几天,学校的菜鸟驿站就已经收到很多行李,学生来的时候甚至只背一个背包。“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很多人根本不需要家长帮忙,完全独立搞定入学的种种事宜。”
就在这个开学季,天猫发布的高校消费趋势榜单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全国高校生剁手指数攀升,其中浙江大学的同学们最能买,国防科技大学淘气值最高,平均淘气值高达698分。北京高校销售增速达到北京整体市场5倍,来自在校生的订单已经占到17%。
放眼全国高校,最能花钱的高校生不在北上广。从过去一年的购买总金额来看,花钱最多的前三名是: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如果按天猫年购买金额超5万的人数来看,手里不差钱的学生最多的高校是: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那么,大学生们都爱网购什么东西呢?天猫数据显示,水果、智能手环、数码产品、服饰美妆等很多日用品,都是大学生们最常下单的品类。
另一个有趣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在内衣和卫生纸等私人用品上也更乐于网购。“在超市挑来挑去,还是有点儿不好意思吧,网上买还能参考别人的评价,又保护隐私。”一名大二的学生对记者说。从天猫一年来的统计看,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人大、北影、上戏的学霸们,都喜爱NEIWAI内衣;而吉林大学是购买套套人次最多的。详细》》 网购高校生占比增速惊人 100个“剁手族”17个是大学生
树立正确消费观 理性消费
开学了,没几日钱包就瘪了,究竟接下来的几年大学生活应该怎样消费,很多人忍不住要说一句。大学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进入开学季,全国各地的大学都陆续迎来了自己的大一新生。而对于全国成百上千万的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完全不同于小学、中学生活的一种全新体验,其中独立自主,成为对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在这个“独立自主”的概念里,就包括了对金融服务、经济生活、日常消费的科学与合理安排。所以,趁着大学开学“第一课”,我们很有必要和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谈谈钱”。
第一个和钱有关的话题就是消费。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买,基本上由家长来说了算,而进入大学,家长除了按月或按年把学费、生活费打入大学生的账户,再也无法控制和约束大学生们的消费。这种经济上的相对自由,也意味着相对的盲目和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来说,突然之间自己花钱没人管了,难免会大手大脚,非理性消费,甚至和同学之间进行攀比性消费。这不但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养成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当然不是一件好事。详细》》 教育评论:开学第一课和大学新生“谈谈钱”
下面,省钱攻略送给你,听一听前辈们是怎么消费的吧!
@李江:当看到女生质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亲生的”新闻时,我很是震惊。现在大学生生活费都这么高了?10年前这个时候,我在读大学。1个月500元我觉得很奢侈了。大学生得了解家庭收入情况,不能攀比,不能责怪父母不给力之类的,要自己想办法打工赚钱,不能总用家里的钱。
@老戴:一线城市,正常生活费真的要1500元的。如果杭州1200元,真的挺少。不过建议学生适当兼职赚零花钱。
@曦:以前在大学,1个月1200元不够用,我还是六线城市。现在毕业了。实习工资1个月500元,基本没找家里拿钱。还是不够用。现在才知道,原来不够的是内心的空虚,满足的是外表的光鲜。
@Bear Bear:在大山里读书,去一次城里的大超市要40分钟车程,这强行控制了自己的购物欲。想要网购的时候,就整理整理柜子,看看现有的东西都占了那么大的面积,还是别一直买了吧。家里人挺相信我的,开学时会打一大笔生活费来。但是大学生不能一直靠家里养着呀,所以就跑出去做家教赚点生活费,也算对得起自己的专业(学的是师范类)和家里人的信任了。讲真,其实女孩子呀,控制住自己,别买太多零食,别看见什么都“这个好那个好”的,别买可有可无的化妆品,就不会有太大花销了。
@稻草:马上升研了,本科是华中某“211”高校。秉承着我校艰苦朴素的校训,我大学期间基本吃食堂;而学校7∶1的男女比例也不存在对象什么的问题,所以这块也没支出;教材资料都是在文印店淘。我的学生卡每周充200元,有时还剩,1个月大概在600~800元,通信费50元以内,剩下的就是不定时的网购了。所以每月1000~1200元。
@田彭:吃饭1天10元,1个月300元,加上其他消费,1个月400元,平时不怎么买衣服。课余做家教,1周2次,1个月720元。在学校找个勤工助学岗位,1个月760元,所以每月可以存1000元左右,4个月再加上寒暑假兼职,可以把大学学费挣够,生活完全就可以自理,不用跟家里要钱。我感觉有好多机会。详细》》 大学生活省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