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鹰,1959年出生在北京,1978年文革后第一届高考,他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毕业之后留校做了助教,并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台16位单板计算机。
1985年,吴鹰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并在1987年加入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还成为了项目主管。
一次,在接待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电讯代表团时,美国人故意把专业问题回答得模棱两可,吴鹰看不下去自己的同胞被糊弄,本想开口,却直接被boss赶出了实验室。
这让他意识到:中国人一定要自强,一定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先他人的东西。这样,人家才能真正看得起你。
于是吴鹰选择了创业。
1991年,吴鹰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Starcom公司。1995年,Unitech公司与斯达康公司合并成为UTstarcom,同为留学生的陆弘亮成为吴鹰的合伙人。
靠着当时颇为时髦的"电信+中国"的概念,UT斯达康赚得了第一桶金——软银总裁孙正义3000万美元的投资。
1996年,当时电信急切需要一种新产品,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竞争。那时候的浙江余杭市邮电局局长徐福新,在日本考察时偶然发现了PHS技术(小灵通)。领导听了徐福新的汇报,想要跟通信公司合作开发。可大公司不愿意做,小公司又没能力做。此时,吴鹰却当机立断地买断了这项技术,决定斥资数千万发展小灵通业务。
他觉得,只要对老百姓有实实在在好处的东西,技术和市场需求能有机结合,这事儿肯定能做成。结果,他赢了——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在当天,他们的股价一度高冲到73美元,涨幅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到70多亿美金。
虽然小灵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却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小灵通的业务如多米诺骨牌般迅速倒塌。
而在同时,公司内部斗争严重,股价跌了再跌,一直亏损。2006年,吴鹰被迫黯然离职了。
单一的市场、单一的产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做高科技产品的企业而言,而吴鹰的偏执,把自己逼上了绝境。2014年,小灵通基站被关闭,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离开斯达康之后,吴鹰卖掉了手头的全部股份,成为一名投资人。他也经常被邀请做互联网大会主持人。就连BAT三巨头的历史性合照,也是吴鹰撮合的。从过去的小灵通之父,到如今的投资人、主持人,吴鹰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有人说:信息时代,谁都逃脱不了"各领风骚没几年"的命运。在宏伟的商业蓝图里,竞争惨烈好比战场。创始人应该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自驱力。
吴鹰的胆识、勇气及其他在创业路上的拼搏值得我们学习。但回顾他的兴衰荣辱,我们会总结出一个道理: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才是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