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国每年在哪一样进口商品中花费最多吗?原油、镍矿、粮食?
都不对!正确答案是 —— 芯片,这个比掌心还要小得多的集成电路,是我国所有进口贸易中耗资排名第一的商品。
2016年1月到10月,中国在进口芯片上共耗费人民币1.2万亿元,是进口原油花费的两倍。2017年中国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美元,占全球芯片市场的50%以上。
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芯片担负着智能电视设备的运算和存储功能,但由于西方国家对华进行所谓的“瓦森纳封锁”,无“芯”之痛一直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心病。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0亿台智能设备的国家,除了国防及信息安全领域使用龙芯等国产处理器以外,民用市场竟鲜有搭载“中国芯”的智能设备,可以说,芯片自主化、一流化已经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强芯梦”。【国内芯片行业现状】
从2000年初,中科院开始研发第一代龙芯开始,国内先后出现了龙芯、申威、飞腾等多个自主品牌,除此之外,还有购买ARM IP核授权的海思、展讯、联芯等等。
在闪存领域,2016年3月下旬,总投资达2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元)的存储基地项目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预计在2020年形成每月30万片的量产规模。【国产芯片近期成果】
今年5月23日,科技部在召开重大科技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成果发布会时透露:国产芯片14纳米工艺已经攻克难关,很快可以实现量产(14纳米工艺是目前主流的芯片制程,英特尔第七代i7及三星AMD 锐龙 Ryzen 7 1800X处理器均采用14纳米制造工艺)。【写在最后】
国内芯片行业本身起步较晚,设计能力本就薄弱,偏偏高端IC设计能力一直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外部信息高度封锁的情况下,国内芯片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变革,不过芯片作为高新领域最精密、最顶尖的硬件设备,国产芯片要想实现比肩世界一流水准,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