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原因分析
   来源:现代交际     2020年08月29日 17:1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实证研究

王君竹

摘要:被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句型,这种独特的句型是汉语学习者偏误现象出现较集中的句型之一。学习者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学习被字句,但是仍然不能准确地使用被字句进行日常交际。这无疑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探究被字句的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汉语 第二语言 被字句 偏误原因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48-02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研读了大量的相关学术文献之后,笔者将被字句的主要偏误原因归纳为三个层面:语言结构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将这三方面因素与被字句偏误结合起来,详细地探究被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结构的影响

(一)母语的负迁移

不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母语都是一套区别于汉语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无论是读音或是书写系统,还是语法系统,都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他们认为被字句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者往往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英语结构,再来学习汉语的结构体系时,会不自觉地将英语的结构体系应用到汉语学习中,例如:我们知道英语的被动语态在语序和结构上都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英语的结构中,状语一般放在句子的结尾(也有提前用“,”隔开的情况),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英:The cherry tree was chopped by little Washington [yesterday].

[Yesterday],the cherry tree was chopped by little Washington.

汉:这棵樱桃树[昨天]被小华盛顿砍了。

我们注意到,在英语的被动句中,状语位于句子的末尾,或者用逗号隔开置于句首,而汉语的状语成分则是固定位于“被”字之前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经常会造出下列句子,例如:

(1)我被老师批评了上午。

正确:我上午被老师批评了。

(2)那本书被我找到了在抽屉里。

正确:那本书在抽屉里被我找到了。

除了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之外,我们还观察到母语是韩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被字句时也受到了其母语的影响,这主要是体现在动态助词“了、着、过”上。我们知道,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的动态助词在汉语的表意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但是韩语中是没有动态助词“了、着、过”的,韩语中若需要表达“了、着、过”的意思时,只会在动词的使用上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母语是韩语的学习者会经常出现遗漏被字句的动态助词“了、着、过”的情况,例如:

(1)我的糖果被弟弟吃。

正确:我的糖果被弟弟吃了。

(2)看着老爷爷正在被雨淋,小李拿着雨伞飞奔出了门。

正确:看着老爷爷正在被雨淋着,小李拿着雨伞飞奔出了门。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母语结构的思维定势对其被字句的学习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为此,教师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就要预先考虑到这种母语因素的影响,从而采取合理的策略从一开始就主导教学。

(二)目的语知识的过渡泛化

目的语知识过渡泛化是负迁移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情况在所有汉语知识教学中都普遍出现。以被字句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了被字句的基本结构是“受事+被+施事+其他成分”之后,在练习中经常会造出这样的句子:

(1)信被写好了。

正确:信写好了。

(2)歌曲被播放完了。

正确:歌曲播放完了。

由学生出现的偏误来看,他们在掌握了被字句基本结构之后,在练习中忽视了受事部分是不是具有施动性质,而不适当地把这一结构运用到所有的句子中,“信件”和“歌曲”都没有施动的性质,因而就无需使用被字句来表示。忽视施动与受动的性质和特征而生硬地套用被字句,这就是目的语知识过渡泛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语语用方面。我们知道,文化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此,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被字句偏误时,经常会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在伊朗和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汉语被字句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和语料的选择上,就要注意回避敏感话题,例如“中东局势被看作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这类的敏感语句是绝对会引起学习者反感的。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被字句的讲解和练习时,必须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从而避免造成教学的冲突。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策略的影响

一般来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达到顺利学习和运用的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计划或者策略,其中较常见的是“回避”这一策略。这一策略并不难理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在对被字句的规则理解得没有把握时,他们就会经常刻意回避使用这一知识结构,而采取替代的方法,例如:在交际中尽量不使用“这封信被小张取走了”的表述,而用“小张取走了这封信”来替代,虽然替代之后的表达也能让人理解,但是却失去了被字句练习的机会,若长期采取这一回避的交际策略,他们就不会透彻理解被字句的结构规则。这也是造成被字句偏误的一个因素。

(二)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因素属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造成被字句偏误的一个制约因素。这里的学习环境主要指课堂语言环境。

课堂语言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对外教师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有的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常常要求学生反复地将非被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脱离语境的反复变式会使学生产生一个误区,认为不用被字句也可以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表述出来,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学生更加愿意采取回避的策略,刻意避开被字句的表述。这些都是不利于对外汉语被字句学习的环境因素,也是被字句偏误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用偏误分析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被字句的学习都是一个难点,对被字句如何进行系统而清晰的被字句教学,对完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和改善教学结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个人专业水平的限制,本文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热切盼望汉语教学界将被字句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为被字句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从而丰富对外汉语的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朱琳.现代汉语动词带宾语的“被”字句[J].语文学刊,2001(3).

[2]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2).

[3]彭淑莉.留学生汉语被动句输入情况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6).

[4]劲松.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J].汉语学习,2004(1).

[5]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04(2).

责任编辑:杨国栋

字句 汉语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