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政迭出,支付宝将何去何从
   来源:哇科技论坛     2020年09月06日 21:05

原来企业也有水逆。

蚂蚁金服近来诸事不顺。从它2014年10月16日成立至今,它一直处于一波远比马云之前15年发展历史中更密集的言论争议、质疑乃至攻击。

这家公司似乎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一会儿无现金话题,一会儿调整余额宝限额,一会儿央行总局……最近它甚至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支付宝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三方支付的领军者,先行者,必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其中就包括对电子支付制度建立的探索与妥协。

支付宝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这一切的开端,源于上个月7日,支付宝(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给出的原因是 :支付宝没有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内公示公司年度报告。

实际上,这并非支付宝关联公司第一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合肥分公司、深圳分公司也曾被列入该名单。

一份名单并不会改变什么,既然之前已多次被列入,那为什么偏偏这次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应?这主要还是源于蚂蚁金服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无现金周”改称移动支付“黄金周”

8月1日至8日,支付宝宣布多个城市举办“无现金城市周”大规模营销活动;并在多地推行“无人便利店”。紧接着,央行武汉分行便约谈蚂蚁金服公关部负责人,告知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

二是撤掉所有含有“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

三是公开告知参与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随即,蚂蚁金服将“无现金周”的说法改为了“移动支付黄金周”。

固然以“无现金”这一词语来定义有所不妥,但政府如此强硬的表态,目的在于告诉大众,有些领域是不能碰的。既然你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庞大,那借着这次机会,进行一下敲打,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余额宝要缩水变身“零钱宝”?

继今年5月27日余额宝将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由100万元调整为25万元之后,余额宝基金管理者天弘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自8月14日零点起,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调整为10万元。随着余额宝的诞生,去银行排队的人明显少了,余额宝今年更拾突破了1.4万亿的收益,不仅是余额宝厉害,支付宝金融借贷理财也给了银行狠狠的一击,蚂蚁借呗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还有 “ 信成网阁 ” 也是借贷平台,直接微信搜 索到公众号 信成网阁关注了即可申请400-50万不等的额度,无征信要求,手机实名即可授信,日息低秒杀了蚂蚁借呗,关注即可申请的方式也方便了用户。这些都是要干掉传统银行借贷的节奏。

此次余额宝瘦身,不仅仅关乎它自己的未来,也预示着政府层面开始对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干预。试想如果背后没有政府层面的约谈,蚂蚁金服怎么可能自断一臂,将发展的如日中天的余额宝瘦身?

余额宝所属天弘基金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余额宝规模已达到了1. 43 万亿元。比去年年底的0. 8 万亿元,激增了近80%,环比今年一季度末的1. 14 万亿元,增加了近 3000 亿元。

余额宝里的钱大部分都在天弘基金名下进行投资,这一模式风险很小,但也不排除发生大的波动的可能,一但出现问题,能否保本先放在一边,其势必会造成人们大规模的挤兑现象。纵使蚂蚁金服财大气粗,也无法堵住这么大的资金缺口。这是政府跟阿里都不愿看到的。

之前之所以没有这种顾虑,是因为余额宝的资金保有量还未达到峰值,随着现在的节节攀升,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余额宝瘦身也成了必然。

网联成立,央行收紧管控机制

从2018年6月30日起,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由此前的直连模式转移至“网联”平台处理。

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普遍采取直连银行的模式来进行资金的转接清算。

简单来说,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多家银行开列账户,消费者在某一商户进行了消费,假设消费者账户和商户账户在不同的银行,那么消费者支付的钱就会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同行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商户相同的银行账户再将这一笔货款支付给商家,于是通过两笔同行转账完成了第三方支付的全过程。

这种直连银行的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资金流向。同时,该模式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余额 理财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