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盈利模式的“共享”,都是耍流氓的推广。有个共性是,大家关注的共享事物贴近现实生活。共享住宿更是成为关注点。
共享单车,你骑过,但是你交过共享男友/女友,坐过共享马扎,开过共享宝马,睡过共享床位吗?你看懂现在的“共享经济”了吗?先看看最扎眼的共享产品。
概念不仅2vc,还to 推广
北京街头出现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相比,“共享马扎”仅在布面印了个巨大的二维码,旁边有“共享马扎”的字样。网上各种评论称,“共享马扎”承包了全部的笑点。因为不用扫码就可以坐啊。
投放马扎的公司承认,马扎很容易丢失,现在是在做推广。
然而,目前网上呼声最高的,是“共享男友”、“共享女友”,消息发布后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阅读量,后来被确认,这是“假消息”,但是它的文案却拥有APP的全套页面:注册、认证、用户评价都一应俱全。
其实作者在原文已注明“本文为虚构”, 不过,因为忘记在公众号文章标注原创,导致第二篇写“共享男友”的文章被大面积侵权转载。很多营销号开始恶意不标注传播,文尾“本文为虚构”的声明被抹去,引起大量用户误解。
每次推广,都破天荒吸引人眼球,但大家却都不知道幕后推手是哪个企业。可以知道,大家对“共享”概念的新鲜好奇。
比如,日前,1500辆共享宝马现身沈阳,只要支付999元押金,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就可以扫码开走。每公里不到2块钱,这比打一个桑塔纳还要便宜,而且,多个商场的车位任意停。便宜方便,开出去还有面儿。
那算一笔账, 30万的宝马1系, 300000/200=1500天≈4年,即不加运营成本4年时间才能回本,且不计保险、保养等费用。宝马想干啥?
第一是,与奥迪相爱相杀!在宝马共享的前一天,奥迪率先开始共享,这宝马能不急吗?共享经济的风吹到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迎头赶上,生怕被落在潮流之外。
第二,当然是推广啊。借着概念再抢一波眼球。
共享住宿雨后春笋,轻资产运营模式另辟蹊径
一个人住标间太浪费,于是有了线上酒店拼房平台“同住拼房”, 通过寻找相同目的地的同性单人用户,双方查看彼此信息并互相选为“心仪”室友后可拼房。该项目由 广州金田地国际旅行社公司进行了1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 7月5日上线后,在豆瓣小组、论坛进行推广,用户以年轻背包客、学生为主,有2500余个用户,每天访问量300~400次,每日新增注册用户300~400人,成交订单10多单,客单价100余元。
线上“拼房”时需要身份认证和芝麻信用分授权(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而且在入住前需要在酒店前台完成身份证登记、信息核对流程,并禁止携带第三人。“同住拼房”盈利来源为从每个订单抽佣10元,并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为每笔订单绑定20元意外伤害保险(拼房双方每人10元)。
做共享租房的还有“Paires友舍”,今年6月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AA加速器和个人投资者。“Paires友舍”面向普通上班族及中高端人群的联合居住、联合经营租房平台,每套房间入住一名长住租客(称联合房东:Co-host),根据其兴趣爱好匹配短租室友。
“Paires友舍”一个半月内积累了1000套线上房源,这些房源来自Airbnb、小猪短租、蚂蚁短租等平台。团队会对房间进行特定风格(如欧美风、工业风、性冷淡风等)的硬装及软装并配备生活用品。同时,他们还开发了PMS管理系统,可以将同一房源信息在其他租房平台同步展示,联合房东在该平台同时管理所有房产。
目前线上总订单额5万余元,该公司月流水40余万,每套房间3~6个月可回本。在保证房东保底收入的基础上,平台抽取交易额的30%~50%作为委托经营服务费。
这不正是轻资产平台化运营?笔者马上想到的就是艾美酒店、隐居民俗等运营团队的线上化——重资产还是原来的团队背负,共享经济提供轻资产线上运作。
共享公寓来了吗?
共享床铺被暂时关停,且可能面临永久关停的命运,是忽略了住房的根本——人身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共享休息舱在关键环节掉链子,也为共享住宿步伐献身了。
而目前的公寓长租、短租运营模式差异大,一般干长租公寓的,会因为干短租而疲于奔命,且不赚钱;干短租的偶尔在淡季搞搞长租。现在“Paires友舍”是长租+短租共享模式的轻资产化运作。是否也是另类“共享公寓”?
现在已经没有明显界限,任何新鲜事物都在跨界。是要做好推广,还是修炼好内功,当共享经济降临的时候,足以支撑迎接新的机会?当公寓自己难以实现升级,可以借助专业化力量,比如,公寓供应链第一品牌寓公网,提供全流程配套服务:满足追求人生意义的室内设计HOUSE VISION(理想家)、满足现代特定风格的装修、满足公寓长短租需求的家电软装、满足软硬件一体的智能化……推动公寓轻资产化、高效化运作。
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共享公寓”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