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发展路上,中国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有望弯道超车借势“跳变”,占据世界科技前沿一席之地。
↑我国科学家在苏州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未来可研制更强计算机与机器人(3 月23 日摄)金立旺 摄
人工智能(AI)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为曾在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后并受制于人的中国,带来了一次绝佳的“跳变”(科技界意指跳跃式转变)机会。近期,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是将这一热潮推上新的高度。
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9亿元,赛迪智库的报告预测,2018年将达到381.7亿元。尽管数字喜人,但中国在前述时代欠下的“账”,无法一夕还清,人工智能时代依然面临缺“芯”少“魂”的窘境。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想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不仅需要在芯片、大数据、云计算方面实现突破,更应利用这次机遇,构筑具有中国标准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从而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迎来“跳变”机遇
技术不足导致移动互联网难以催生出更多的新应用和商业模式。为突破瓶颈,新一轮更激动人心、更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风暴已经诞生,AI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IT产业发展的焦点。
只有人工智能才能为“万物互联”之后的应用问题提供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将成为IT领域最重要的技术革命。目前市场关心的IT和互联网领域的几乎所有主题和热点(智能硬件、O2O、机器人、无人机、工业4.0),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都是人工智能。
国际IT巨头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发力。一方面网罗顶尖人才,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人工智能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规划决策等细分领域近期进展显著,很多新的应用和产品已经惊艳亮相。
博世软件创新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托马斯·雅各布表示,普华永道近期发表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GDP将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实现14%的增长,增长大约16万亿美元,其中有26%来自于中国,主要是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的意愿。
“人工智能的中国机会是充满希望的。”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数据驱动,中国有行业应用的机会,有科技带来的人力成本下降。“我觉得在人工智能很多应用领域,中国和美国是同步进入无人区的,中国是非常有机会的”。
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袁辉则表示,PC时代,受制于微软的Windows、英特尔的芯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制于谷歌的安卓、苹果的操作系统,我国企业创新步步维艰。AI时代,我们可以一举建立生态体系,实现跳变。
以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百度总裁张亚勤认为,AI时代也需要一个通用操作系统,相当于打造AI时代的安卓。“中国企业之前多次尝试操作系统,但都半途而废,AI时代中国有这种机会和能力。”DuerOS是百度度秘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操作系统。除此之外,在无人驾驶领域,百度的“阿波罗”计划一旦将车企拉拢到这个平台上,“阿波罗”计划有望成为下一个安卓,成为未来所有车辆的底层技术供应商。
搜狗CEO王小川表示,在市场应用方面,因为中国起步规模小,拥有创业文化,加之中国之前基础的传统产业能力相对美国要弱一些,对创新牵制小,中国反而拥有后发优势。通过这种优势,中国可能在AI时代里做到“弯道超车”。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家公司的AI生态体系获得整个行业认可,也没有成型的标准,这也为中国在AI领域实现“跳变”提供了机会。
缺“芯”少“魂”
由于技术的复杂度,未来5~10年内,专用领域的智能化是AI应用的主要方向。无论是专用还是通用领域,人工智能都将围绕“基础资源支持-AI技术-AI应用”这三层基本架构形成生态圈。
主流观点认为,通用领域的人工智能实现还比较遥远,但并非遥不可及。人工智能组织OpenAI近期就推出了新平台——Universe,一个用于训练解决通用问题的AI基础架构。他们认为,在未来5~10年之内,专用领域的定向智能化将是AI主要的应用发展方向。在更远的将来,如果人脑芯片等硬件架构能有所突破,运算能力有极大提高,则专用智能将逐步进化成为跨场景跨下游应用的通用智能。
亚马逊AWS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用平台是AI发展的重要方向。亚马逊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试图做一个人工智能的通用型平台。
然而,至今为止,全球还没能创造出可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中国在相关领域依旧缺乏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尤其在芯片、AI架构等方面处于缺“芯”少“魂”的窘境。
国内缺乏生态体系让学界痛苦不已。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我国在芯片、算法领域有一些技术储备,比如国产的深度学习芯片,在AI硬件上是个很好的储备,但总体来说我国技术储备还比较薄弱,在应用层面和使用效果上还有待提高。
“中国AI文章发表世界第二。”潘云鹤说,文章和专利的领先说明中国的研究人员比较强,但目前国内企业还不算太强,“用的技术还是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认同。“我认为在基础、方法、算法的研究上,中国跟世界的水平还相差甚远,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说,“无论PC时代抑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核心芯片、框架、底层和操作系统都是别人的,我们自己研发的产品没法用。”
缺“芯”少“魂”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云从科技战略规划部总监姚志强说,国内AI产业链依然不完整。“我们芯片用的是英伟达的GPU,因为供不应求,所以当公司体量很小时,很难得到服务支持。当我们成为行业龙头后,才得到及时的响应”。
“受到相关系统限制,我们只能使用别人固定的芯片。比如电脑使用英特尔的CPU,操作系统下面的底层语言限制你不能将英特尔CPU换成其他芯片。”姚志强说。
寒武纪公司创始人陈天石也认为,国内AI生态系统不成体系,谷歌的生态系统以TPU和tensorflow为基础,正在快速发展,接下来甚至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Windows系统。
机会并非没有。触景无限董事长陆凡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若干主导平台+广泛场景应用的竞争格局,生态构建者将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模式。
张亚勤认为,中国在AI领域正在蓄势,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当然,中国的人工智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在底层设计与深度学习上还处于起步学习阶段,幸运的是中国在AI上并不像前两次工业革命那样在基础建设上有所欠缺,而是能够在基本持平的起跑线上奋力向前。
构筑中国标准生态体系
专家认为,谷歌正是通过安卓的开源获得了其市场地位,在充分认识到我国AI领域缺“芯”少“魂”的前提下,依然存在通过重点领域突破“跳变”的可能,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强国。政府宜从多个层面,整合资源,构筑具有中国标准的AI生态体系。
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细则,实现产学研一盘棋。采访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只有通过顶层规划协调,才能实现一盘棋,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强国,未来的世界科技强国一定是一个人工智能强国。
构筑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袁辉认为要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这也被业内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核高基”:核就是核心技术,高就是高端设备与应用,基就是基础理论设施。
支持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研发。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建议国家集中芯片、算法相关的优质资源,发展能够与国外巨头竞争、与主流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专用芯片,为未来构建技术先进、自主演进的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体系打下坚实基础。陈天石表示,寒武纪可以设计出足够先进的芯片,但是需要代工。寒武纪早在2014~2015年间研制的65nm原型验证芯片每秒能处理160亿个神经元和2万亿个突触,比Intel通用处理器性能和能效提高百倍。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跨界融合。“新经济100人”创始人兼CEO李志刚表示,融合不光是现有数据的打通,还有未来的数据获取。目前大数据主要掌握在少量巨头和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同时,作为大数据前提的“云计算”刚刚起步,这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目前存在的信息烟囱亟待破解。
加强顶级人才、专家培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认为,中国人工智能最缺的不是芯片,而是顶级的人才专家。中国政府应该有目的地全方位吸引人才。一是要重点培养懂深度学习、懂人工智能、愿意致力于这方面研发的专业人才;二是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同时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深度学习学院;三是相应的资本投入支持那些刚刚毕业,或者掌握了更多专业知识的人员,让他们能够创立一些小型的人工智能公司。
编辑:史锦宣
运营人员: 周卉 MZ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