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乐于和年轻创业者在一起?
   来源:浙商杂志     2020年10月04日 23:20

原标题:我为什么乐于和年轻创业者在一起?

“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汪,而不是汪总、汪主席。”不久前,在华立集团大厦顶楼的会客室,华立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如此向记者介绍自己。在他看来,老汪这个称呼拉近了他与年轻人的距离。

一尘不染的白衬衫、毫无褶皱的休闲裤、承载中式文化的布鞋……相较于过去的成熟造型,汪力成的形象中开始点缀出轻松与随性。就在采访结束后,他还马不停蹄地以这身打扮,在华立旗下的创客社区接待了参加“创造家互访——走进华立集团”的年轻创业者们。

打开华立集团的官方微信,创业创新、智能制造、“一带一路”是频率最高的几大关键词。这家有着47年历史的老牌民营企业用“老树发新芽”来形容自己的变化。华立这棵经过40多年耕耘并打下坚实根基的大树,正通过注入源源不断地创新精神长出茂盛的新芽。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怎样的创业项目可以打动我们 跨界是汪力成主动选择的一条路,跳出工厂化发展进行多元化投资后,华立形成了符合自身定位的产业集群。汪力成认为,想让“老树发新芽”首先要让企业自身具有年轻活力,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通过推动以扁平化管理为特征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及营造内外部良好的创新氛围来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目前,华立主要将创业创新的目光聚焦于大健康领域,例如新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智能硬件。自2016年以来,华立以全新视角开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其战略方向越发清晰,不断探索新型医疗服务、精准医疗、中医国药生态。此外,华立的投资还涉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以此构建未来社区健康生活新业态。

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更能打动华立?“投资传统产业,要看技术是否成熟,市场条件是否具备,但投资新兴产业的创新项目不同于投资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而言,有时或许只是需要一个想法。因此,我们首先要看这个想法够不够好,是否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或者会对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看创业团队的理念、胸怀,甚至目标追求,是否可以信任。”汪力成说。

汪力成认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华立积累的基础在于资源优势多、综合能力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企业越大,效率越低的大企业通病。而这些优缺点,正好与创新型公司的高效率形成互补。所以,一方面华立积极鼓励更多的员工加入创业队伍,从雇员变成合伙人、合作者;另一方面,华立也开放其资源和产业生态,供外部创业者使用,构成业务协同。

在汪力成眼中,创业者才是企业的主角,应当用更多的精力,去发掘和培养真正的创客,并给他们提供资源、资本的对接,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性项目,实现创新性创业。

与合作者共生共荣 “发掘价值、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是华立一贯的投资理念,在此理念下,坚持“技术领先、资本经营、全球配置”的经营战略,不断优化资本配置方式和产业结构,以实现从中国本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如今,我们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有工匠精神和创新驱动。”汪力成告诉记者,华立的创新驱动,不是跟风,而是实实在在体会到这是企业持续生存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华立最近几年一直在这三件事情的融合上下功夫,即:(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创新驱动。

目前的环境下,产业化生态链非常薄弱,不少创新企业在项目成功后,为如何大规模生产、制造、交货而犯愁。与其封闭,不如开放。在考察过很多智能硬件项目后,汪力成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众多创新企业提供一个公共的OEM(定点生产)或者ODM(原始设计制造)服务平台,满足中小规模批量的制造,既能适应创新项目产业化发展需求,又能满足企业自身工业4.0转型升级的需求。因此,在大公司与大平台之间,华立选择了后者。

地处华立创客社区的润湾孵化器就是华立构筑大平台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依托华立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不仅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生态圈,更是打通生产核心链条,助力创业者实现平稳落地。

相比很多投资机构简单粗暴的资金投入,华立扮演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角色。汪力成表示,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创业者,除了资本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华立的产业经验和优势资源,而来自华立的创业导师也会与创业者定期开展交流,给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更为顺利。

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创业创新对浙江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为特点的创业创新已经逐渐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没有技术创新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汪力成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表示,即使是互联网企业、服务业也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支撑,更何况是制造业。中国企业的现状是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掌握核心技术的更是寥寥无几。

就创业氛围而言,汪力成认为,杭州应该向深圳对标,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蓄积一批科技成果,并有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技术高地。“深圳的智能硬件行业高度发达,产业链集群效应明显,对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浙江是值得借鉴的样本。”

“本质上,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这几年,凡是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我一定会尽力参加。”汪力成面带微笑地说,一方面,与年轻创客接触、交朋友、聊创意,是华立这家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渠道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创业的先行者,他始终认为,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后起之秀们更快成长也是一份责任。

正如汪力成所言,如今的他经常出现在创业者身边,并在i创中国·浙商创新创业大赛等多个创业大赛上担任创业导师。他说,“年轻人向来不缺激情和梦想,在当创业大赛评审以及平时接触和跟踪的项目来看,创业者目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太浮躁。我觉得,要成功就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妄想几年就能成为独角兽是不太现实的,一定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踏实。”

汪力成还补充说,投资创新项目也不能短视,创新创业本身一定具有高风险,作为投资者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投资者、创业者,都需要进行反思,创业创新不能是运动式的,而是要可持续的,推进创业要避免盲目冒进、拔苗助长,否则只会一地鸡毛。

运动 他说 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