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造后抚的林分改造技术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0年10月16日 11:54

...公司丙烯腈装置技术改造项目

李永财++王瑞

[摘 要]先造后抚的技术是改良低产、劣质、残破林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项技术措施前景可观。

[关键词]先造后抚 ;郁闭度 ;萌芽更新

中图分类号:TE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241-01

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致使鹤岗林业局形成很大一部分低产、残破,生产力低下,生态效益较差,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的蒙古栎、山杨、白桦、黑桦等次生林群落。为改变这一现状,将生态效益较低的次生林变为高效率的生态林,自70年代初开始采用先造后抚的造林技术,对整个林业局低产残破的奖惩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造。目前来看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造后抚这项造林技术措施,就是对低产残破的次生林群落进行人工更新的一种方式。待人工更新形成稳定的更新层后,再对林进行透光伐,采伐一些影响更新生长的林木,经过培育最终形成人工林和天然混交林。

一、先造后抚具体方法步骤

(一)先造后抚标准条件的选择

1、阳性速生树种在中壮龄时期,年生长量在2.0m3/hm2以下,阴性及中庸树种在1.5m3/hm2以下,低产残破的针阔混交过伐林在2.0m3/hm2以下。

2、多代萌生,无培育价值的蒙古栎林、杨、桦林及灌木丛等。

(二)确定先造后抚的适宜树种

树种的选择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首先要做到适地适树。经过多次标准地试验得出:

1.红松由于是阴性树种,应选择在阴坡下部阔叶混交低产林下。

2.落叶松最好选择在坡度平缓,土壤肥力较高的低产林下。

3.樟子松,由于樟子松是强阳性树种,喜光,耐干旱,耐贫瘠,应选择坡度在20°以上陡坡,土壤肥力较差阳坡的胡枝子、蒙古栎林下。

(三)造林地清理

1.在低产残破的次生林中,每隔一米划出一米宽的抚育带,本着去劣留优的原则,在抚育带内清除发育不良的林木及灌丛。这样做主要是为新造幼树创造良好的环境,栽植株行距为1.5米2.5米,造林密度为3000株/hm2左右。

2.林地清理好后,进行穴状或坑状整地,标准为20cm40cm左右。

(四)植苗造林

为保证造林的成活率,造林季节最宜选择在每年的4月——5月,植苗造林后,当年应及时对幼林进行透光抚育,采用的措施主要是:扩穴,打带、松土、除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施肥灌溉和排水等,这样连续透光抚育3——5年,对造林成活率有明显的提高。

(五)透光伐

1.林冠下造红松,由于红松是阴性树种,幼树的主枝喜光,侧枝耐阴,所以在伐除阔叶树时,应本着别挤着红松侧枝,护着别盖着红松主枝的原则,来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采伐强度),在林龄10-12年时对林分进行首次透光伐,采伐强度可小些,伐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4左右,等到林分到了15-20年时再进行一次透光伐,这时红松对光的需求逐渐增大,不需要阔叶树的遮盖了。这时应该伐除全部上层保留木。

2.林冠下造落叶松(阳性树种),在本地区主要是选择长白落叶松或兴安落叶松,由于落叶松阳性喜光,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一次完成透光伐,即在造林后2-5年可一次性全部伐除上层林木。

3.林冠下造樟子松,由于樟子松是强阳性树种,最喜光,适应能力强,并耐干旱贫瘠,不耐水湿,所以樟子松造林后,1-2年内就可以完成透光伐,全部伐除上层林木。

二、先造后抚的成效

该局经过近几十年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低产残破的次生林进行先造后抚措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规模较大,形成的速生丰产林是该局的后备资源

先造后抚人工林面积达2.5万公顷,其中成林面积2万公顷,占人工更新总面积的80%,年龄在25年的红松林,生长速度较快,结实较早,果实较原始林中红松的大,且果仁饱满,比其他方式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率都有显著提高。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经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树种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所有制生态恶化,提高了本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目前这一地区森林覆盖率是54.3%,形成了很好的景观,同时也为当地开设旅游景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缓解了林区的前些年面临的两危,(资源危困和经济危机)两大局面。

(二)形成了新的稳定的森林群落

根据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和树种的特性,本着适地适树造林措施,林业工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营造出了可观的人工更新層,针叶树和天然阔叶树形成了稳定有序的混交林群落,这些群落包括:胡枝子树柞树红松林;榛子柞树红松林;杨、桦树、红桦林;胡枝子柞树樟子松林;榛子柞树樟子林;榛子柞树樟子松林;榛子柞树落叶松林;杨桦落叶松林。这些群落的形成在稳定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快了森林演替的进程,向着进展演替方向发展。

(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该局对次生林自实施先造后抚的造林技术措施以来,不仅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了,而且减少了二次补苗损失,节约了成本,这项技术的实施也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材积生长量提高10%,增加人工林密度30%,通过间伐获得了大量的小径材,薪炭材,为木耳段、矿柱、坑木、工具等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并为林区及农村青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先造后抚技术的实施同时也提高了当地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近年来当地空气越来越清新了,山也绿了,水也清了,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加了,如野鸡、松鼠、野猪、野兔、黑熊等经常出现。

事实证明,先造后抚的技术是改良低产,劣质、残破林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希望这项技术措施能在今后低产林改造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文章 树种 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