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运力服务是城配的标准姿势吗?
   来源:中国新能源汽车     2020年10月20日 09:40

城配是个风口?

如果票选物流行业近年关键词,“城配”一定不会跌出前三。为什么以前少有问津的行业在满眼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百度热搜圈子中能崭露头角,个人认为是和互联网跳跃式思维和城配从业人员信息获取多样化的变革是分不开的,简单说就是,城配碎片化工作与擅长资源整合的IT咖们产生了再造市场的契合点。

基于这种契合,一个又一个的车货匹配平台在互联网思维的驱动下呼呼冒出、百花齐放。但随着业务的开展,创业者们发现,城配复杂程度和非标准化作业模式无法简单地用B2B进行复制,于是第一批车货匹配平台在2016年打起了退堂鼓。

城配天生不适合平台化运营?

明明一拍既合却闹的不欢而散,是城配天生不适合平台化运营?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基于流量的B2B模式并没有改变城配的运作方法和组织架构。我们都知道,场景化思维在产品运营中的关键作用,而信奉流量就是一切的互联网模式过于依靠平台产生的信息流价值,批量化对车、人、货进行堆砌,缺少特定业务、特定环境、特定组合的标准化运力输出。

其次,从运输介质看,仅依靠平台合作和系统管控无法做到对车辆信息状况和驾驶员状况的有效监督,城配人员作业时依然会采用点对多的业务模式。虽然够通过优化调度、路径,建立SOP规范等方式能暂时解决上述问题,由于缺少专属的车联网系统和配套的TMS,造成有效监控的天然缺失,导致平台高投诉率与运力浪费。此外,过于依靠技术会忽略行业经验的重要性,这也是流量驱动型互联网公司的常犯病。

规模化定制车辆是方向

关于运营系统痛点的解决方案,之后会详谈,今天主要从车源端说起。城配要迈向互联网化、标准化、技术化,仅靠搭建平台是无法彻底转型,需要对车、人、货实现标准化和场景化改造。

从业人员都知道,市面上跑的城配车大多以客改货的金杯或依维柯为主,以个体业主居多,这些社会车辆不是二手就是严重超过行驶里程。抛开运力不说,光是安全性就存在不少问题。是否能通过规模化定制将车辆当成标准服务的一部分,由此降低使用成本并有效发挥城配车辆场景化特点呢?我们来看个案例。

中国物流旗下的城配综合运力服务产品便易运,采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车辆定制化服务,通过对采购源头模式的革新,将车辆变成运力产品,实现车源端的标准化管理与集约化。

系统化的基础运力服务解决方案

中新汽的这套新能源车M2B解决方案以主机厂为源头,客户端为终点,将多种场景的城配标准用车与后续服务,如:保险、保养、车辆故障维修等深度组成一链条,从源头到服务端全面降低成本,将单一属性的车辆升级成有综合配套服务的基础运力输出。

我们都知道传统城配用车是以工具为出发点考量的,必须做到低成本高效率。但是,采购和成本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买车容易养车难,城配用车更是如此,专车专用、保养保修、后续服务、车辆折旧等问题都在困扰着运营者。

将中新汽的解决方案实际应用后发现,通过选用中新汽的基础运力服务,比如其中的南京依维柯新能源城配运力,从车辆的根源上实现了用车无忧的标准化运营,不再分心考虑车辆的各项保险、服务、甚至折旧等繁琐问题,减少了车辆管理系统模块的开发,降低了公司成本和管理难度,而且中新汽提供的每一种运力产品都与主机厂在软件上进行深度结合,通过车载终端形式实现车源端管控的单一化出口,更有利于TMS管理的有效性和目标性。

运力 车辆 平台